(3)痰瘀交阻证 症状:颈、肩背疼痛,眩晕,头重如裹,心悸,恶心呕吐,咽部梗塞不利,咳喘痰多,胸闷,胃脘胀满,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肢体沉重无力、厥冷、麻木、肿胀、困重等。舌质黯,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阻则血难行,故颈、肩背疼痛;痰浊上扰清阳,故头晕、眩晕;浊气不降,故头重如裹,咳喘痰多;痰瘀内停,阻滞气机而致胸闷,胃脘胀满,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质黯,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厚腻,脉滑为痰瘀交阻之象。 治法:祛湿化痰,逐瘀通络。 代表法: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南星、半夏、枳实燥湿化痰;茯苓、陈皮健脾祛湿;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逐瘀;川芎行气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项背强痛者,加葛根、白芍疏筋止痛;四肢重痛者,加桑枝、威灵仙除湿通络。 (4)肝肾亏虚证 症状:头晕眼花,耳聋耳鸣,头脑胀痛或空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抬举无力,步履蹒跚,甚则瘫痪,尚可见小便淋漓,次数增多,或二便失控,便秘。舌体瘦而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细涩或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机体失于濡养,头目不荣故头晕眼花,耳聋耳鸣,头脑胀痛或空痛;阴血亏耗,故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抬举无力,步履蹒跚,甚则瘫痪;肝肾不足则小便淋漓,次数增多,或二便失控,便秘;肝肾亏虚则舌体瘦而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细涩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代表法:左归丸合阳和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鹿角胶、龟甲、肉苁蓉、锁阳、淫羊藿、肉桂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枸杞子、山茱萸补益肝肾;骨碎补、狗脊强筋壮骨;白芥子通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 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补肾强腰。 【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除脊髓型颈椎病以外,其他类型均适合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其预后与年龄、病程、脊髓受压迫程度、有无外伤史以及脊髓是否变性(不可逆转)有关。年龄越轻、病程越短、脊髓受压越轻、脊髓变性轻微、无外伤史者,预后越好。手术方法有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经后路开门减压两种。 2.非手术治疗 ①一般治疗:症状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对颈椎的负荷,放松局部肌肉,减轻症状。②药物治疗:虽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颈椎病,但可改善症状。疼痛明显者可口服或外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肢体麻木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使用神经营养剂。 【综合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取夹脊穴、风池、天柱、大椎、手三里、合谷。颈型颈椎病加肩井、天宗、列缺;神经根型颈椎病加曲池、外关、小海、肩髃、阳陵泉、解溪;椎动脉型颈椎病加太渊、睛明、承光、足三里、太冲、玉枕、肩外俞;脊髓型颈椎病加绝骨、百会、攒竹、八邪、阳陵泉、膻中、后溪、殷门、委中、风市、涌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加神门、神庭、内关、列缺、完骨、中冲、廉泉、绝骨。 2.颈托固定 多在急性发作时应用,可适当固定颈部,限制颈椎活动和保护颈椎,减轻神经根的损伤,减少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缓解症状、巩固疗效。但不宜长期佩戴,否则会影响颈椎肌肉的协调性及肌力,产生对围领的依赖。常用的颈部固定工具有枕颌固定托、充气颈椎围领等。 3.推拿治疗 包括松解和调整。松解运用拿、揉、按、一指禅推法等手法松解颈、背部较大肌肉的紧张或痉挛。调整即根据病情需要,在前屈、后伸或旋转等角度向上牵引头部,并做各个方向的颈部摇法。对于小关节紊乱者可行整脊手法,以恢复颈椎关节的正常位置。脊髓型颈椎病禁忌重手法治疗,尤其是旋转类手法,有损伤脊髓,导致瘫痪的危险。 4.牵引治疗 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取坐位,牵引带固定在枕及下颌部,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分型、病程及主观舒适感觉等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始重量为2~6kg。脊髓型颈椎病禁用。 5.物理疗法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可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椎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临床常见的物理疗法主要有超声波治疗、远红外线治疗、高压低频电疗、磁疗、蜡疗、透热疗法等。 【预防调护】 随着社会发展,电脑、手机广泛及长时间应用,颈椎的调护越发重要。本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慢性劳损、加强锻炼。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伏案劳作,加强颈项肌功能锻炼,如与项争力式、手捧莲花式等。其次要注意颈部保暖,防止感受风寒。此外要注意睡眠姿势的正确性,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以颈部不过屈或过伸为宜。同时防止颈部外伤。 【临证备要】 1.重视早期防治 颈椎病初期患者病情较轻,此时多是由于长期伏案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中医药辨证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减缓病情进展,有显著疗效。此时可采用针灸、中药热敷法以及应用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化瘀止痛等制剂,且此时务必指导患者注意颈项部保暖,避免长时间低头位劳作,待病情缓解后,指导患者颈项部肌肉锻炼以避免复发或加重病情。 2.肢体顽麻日久可选用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之法 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有肢体麻木症状,且缠绵难愈。此时多是由于年老之人正气亏虚,运血无力,致血行不畅,经脉瘀滞;且劳伤日久或感受风寒之邪,气血瘀阻更甚,肢体经脉阻滞不通。经脉瘀阻既可耗伤正气,又能产生新的致病因素,造成恶性循环,使本病缠绵难愈。因此,在临证中灵活选用全蝎、蜈蚣等通经活络,人参、白术、黄芪补益正气,桃仁、红花活血止痛,从而增强疗效。 3.脊髓型颈椎病应尽早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少见,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各种病变组织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脊髓而产生。该型病情重,易反复,病情缠绵,变症多端,疗效较差。 【名医验案】 高某,女,60岁,2014年3月18日初诊。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疼痛2月余。近两月来颈项部及右上肢疼痛麻木,伴头晕头痛,小便频数。既往约30年前产期高热达40℃以上,持续3天,曾予物理降温,用冰块外敷,冰水口服及灌肠,电风扇吹,退热后表现尚可。10年前始出现颈项肩背疼痛,伴头晕反复发作,右侧肢体麻木疼痛,左侧正常。现口苦咽干,胁胀便燥,夜寐不利。舌质红,苔薄,脉细沉。MRI示:颈椎退变,生理弧度减小,C5~C6椎间盘膨出。中医诊断:项痹病(痰瘀交阻);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证属气阴两亏,邪寒入络,寒邪潜伏,渐与痰瘀胶着,进而化热伤阴,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治当益气化瘀,疏肝通络。 处方:太子参12g,紫丹参12g,赤芍、白芍各12g,软柴胡9g,炒子芩9g,姜半夏9g,明天麻12g,石菖蒲18g,制女贞9g,旱莲草9g,粉葛根15g,生麻黄6g,川桂枝9g,首乌、首乌藤各18g,炙甘草9g。 服药后颈项肩背疼痛及头晕症状明显好转,余症仍存。守法制方,同时每日操练“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继治4周,疼痛渐消,余症随之缓解。 按语:本案为施师内外合治特殊类型之颈椎病,就其临床表现,称之为混合型颈椎病。施师认为此案为痰瘀交阻证的典型病例。患者起病于产后气血亏虚,体虚大热,或有外邪,邪气内阻,正邪交争,故作高热。医者不行辨证,即予寒凉之物,希翼以冰息火,然未及炉底之薪。邪热久藏于内,炼痰耗津,痰热胶结,一旦体虚,邪热即作,气血痹阻,经脉难以畅行。其邪热灼于内,然其病之本质为虚,正虚邪不盛,故苔薄脉细,故以黄芪、党参益气固本,扶持正气,丹参、赤芍、鹿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兼予解表疏经治疗,症状得以缓解。 (王拥军,吴弢.石氏伤科施杞临证经验集萃.科学出版社,2016) (《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