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关节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2025-1-14 14:12|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41| 评论: 0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关节的僵硬、肿胀或疼痛,受累关节为有滑膜的可动关节,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关节的僵硬、肿胀或疼痛,受累关节为有滑膜的可动关节,以手、腕、足小关节多见,也可出现肩、肘、膝、髋等大关节炎症,多呈慢性过程,病情发展逐渐引起关节畸形。此外,患者可伴有发热、疲乏、周身不适、纳差、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表现。RA作为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但使关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可引起关节外脏器的病变,如心、肺、肾、神经系统等。

本病多属于“痹证”范畴,与“历节病”“顽痹”“尪痹”等相关。

 

【病理机制】

本病的确切病因仍然不清,可能与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两部分,二者通过一系列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相关酶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造成软骨和骨的结构破坏。

主要病理改变包括滑膜炎和血管炎两部分。

1.滑膜炎 RA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滑膜炎。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和细胞浸润,滑膜下层出现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大,间质有水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期滑膜肥厚,出现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这种绒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造成关节破坏、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同时滑膜下层出现大量淋巴细胞,还可能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随后形成纤维组织。

2.血管炎 血管炎是RA关节外的病理表现。炎症可累及血管壁各层,以动脉外膜最显著。表现为管壁出现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堵塞。RA的血管炎可影响各级血管,主要为小中动脉和()静脉。累及大血管的血管炎导致指()端坏疽、胃肠道出血或狭窄、甲皱梗死、皮肤溃疡,甚至累及内脏;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导致紫癜和全身性表现。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素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日久可生痰成瘀,或导致肝肾阴虚。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因,痰瘀阻滞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与病机转归,三者常互相影响。正气亏虚,邪气壅盛,痰瘀阻滞,是其病机主要特点。

本病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日久可累及五脏。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肝脾肾虚损,则肌肉筋骨失养,寒湿邪乘虚而入。病理因素为痰浊、瘀血。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弱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对本病疼痛症状病理关键的高度概括,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筋骨经络失养,不荣则痛。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瘀血痰浊内生,出现皮下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皮肤瘀斑等症;二是病久耗伤气血阴津,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三是痹证日久,复感外邪,病邪由经络传于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如《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老年人尤其要重视有无肺、心、肾等五脏痹表现,如有则提示病情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诊断要点】

本病常隐匿起病,病程缓慢,关节症状出现前数周可伴有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临床表现为:①晨僵:多在夜间或日间静止不活动后出现,至少1小时;②痛与压痛:疼痛是最早的关节症状,往往伴有压痛;③关节肿: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④关节畸形与功能障碍:多见于较晚期患者;⑤类风湿结节:20~30%患者于关节隆突及受压部位出现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70%患者IgM型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不只出现在RA患者中,因此不能仅以类风湿因子阳性来诊断RA;⑦X线片改变:是诊断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腕和手的后前位像有典型的RA放射学改变,包括骨质侵蚀、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本病需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所引起的关节炎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属风邪偏盛;关节红肿热痛,属热邪偏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属寒邪偏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关节刺痛,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黯有瘀斑,属瘀血;关节肿大变形,有皮下结节,属痰浊。一般来说,证属本虚标实,风、寒、湿、热之邪为实证;痹证日久,耗气伤血,筋骨失养,致肝肾不足者属虚。病至后期,可出现痰瘀互结或肝肾亏虚,甚则阴损及阳等虚实夹杂之证。

(2)辨病期 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为病邪闭阻脉络,以邪实为主,表现为关节肿胀、晨僵疼痛、功能障碍。缓解期以肝脾肾亏虚、虚实夹杂为主,病情相对稳定。

2.治疗原则 祛邪通络为其基本治疗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补虚,兼顾通络止痛。寒热错杂者亦常有之,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原则治疗。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采用补肝健脾益肾、补益气血之法。治疗过程中还要注重养血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即治疗以风邪为主的疾病要先调理血分,血脉通畅则风邪自除。

3.证治分类

(1)寒湿痹阻证

症状: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局部畏寒怕冷,皮肤不红,触之不热,纳差,神疲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寒湿邪侵犯骨节,寒凝湿滞,经脉不畅,故关节肿胀疼痛;寒盛湿困,症见晨僵,屈伸不利,纳差,神疲无力,苔白腻;畏寒怕冷,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脉紧为寒邪入侵之征。

治法: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制川乌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解表里之寒凝;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寒邪甚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2)湿热痹阻证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按之痛甚,晨僵,活动受限,关节变形,手不能握摄,足步艰难,肢体重着,得冷稍舒,兼有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郁结,则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按之痛甚;湿为阴邪,缠绵黏滞,故肢体活动受限,晨僵;湿邪停滞关节经脉,气血痹阻,经络失和,故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手不能提摄;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痹阻的表现。

治法:清热燥湿,通络止痛。

代表方: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连翘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续断强筋骨,调血脉。可加生地黄滋阴清热,木瓜、防己、独活、威灵仙、秦艽、地龙通络止痛。

若发热恶风明显者,加荆芥、薄荷疏散风热;皮肤有红斑,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关节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3)风湿痹阻证

症状:关节肌肉酸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恶风,发热,或头痛汗出,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汗出当风,冒雨涉水,风湿之邪侵袭肌表,闭阻经络关节而发本病。风性善行而数变,湿邪重着而瘀滞,风湿邪气致病,故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风胜则卫气不固,营卫失和,故恶风,汗出,头痛;风湿相搏,气血失和,则肌肤麻木不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为风邪致病之征;苔薄腻,脉濡缓为湿胜之象。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通络;秦艽祛风湿,止痹痛;姜黄、威灵仙、鸡血藤通经络;辅以当归、川芍活血化瘀;木瓜舒筋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纳差加焦三仙、山药健脾益气;痛甚加延胡索止痛。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藓、木通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