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其他科疾病●褥疮

2025-1-14 16:02|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62| 评论: 0

摘要: 褥疮 褥疮又称为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2016年最新压疮指南将压疮更名为压力性损伤,易发生在骨质 ...

褥疮

 

褥疮又称为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2016年最新压疮指南将压疮更名为压力性损伤,易发生在骨质凸出的部位。常见于慢性病、高龄和瘫痪患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发展快、难以治愈及愈后易复发的特点。久则形成难治性压疮,引起继发性感染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

本病多属于中医“压疮”“席疮”范畴。

 

【病理机制】

褥疮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局部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1.力学因素 包含以下三种,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导致。①垂直压力:局部组织遭受持续性垂直压力,特别在身体骨头粗隆凸出处。②摩擦力: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轮椅垫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渍时,易发生褥疮。③剪切力:如平卧抬高床头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从而导致剪力的产生,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深层组织坏死,形成剪力性溃疡。

2.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粪便等物质的刺激,可使皮肤浸渍,松软,皮肤弹性和抵抗力降低,引起褥疮的发生,且易继发感染。

3.年龄 老年人因身体老化过程导致皮肤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方面均出现衰退现象,表现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抵抗力下降,对外部环境反应迟钝,皮肤血流速度下降且血管脆性增加,最终导致皮肤易损性增加。

4.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患者发生负氮平衡,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对外来性压力感受性减弱,分解代谢加强,免疫功能障碍,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因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易引起血液循化障碍,出现褥疮。过度肥胖的患者卧床时体重对皮肤的压力较大,也容易发生褥疮。皮肤脱水、水肿及贫血患者,影响皮肤的血液循化,均可引发褥疮。

5.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时,机体新陈代谢率增高,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增大,加之局部组织受压,极易发生褥疮。

6.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可造成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情况,导致皮肤再生能力下降,易诱发褥疮。

7.感觉丧失 感觉丧失的患者感受不到过度压迫引起的疼痛,从而不会自动变换体位,引起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易发生褥疮。

8.骨折患者矫形器使用不当 亦是导致褥疮发生的因素。

褥疮易发生的部位包括:骶尾部、足跟、股骨大粗隆、髂前上棘、腓骨小头、外踝等骨隆突处。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环受阻,组织缺氧,从而引起损伤和坏死。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产生的溃疡易致细菌感染。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老久病,气血亏虚;或长期卧床,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局部受摩擦或瘫痪肢体废用不遂,受压部位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致使肌肤、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成。也可因局部受压,气血瘀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所致。其中年老久病、长期卧床是发病的基础,局部受压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病理因素主要是气滞、血瘀、湿热蕴毒相互影响,兼见同病。久卧、久坐不动,气血运行失畅,产生气滞血瘀;局部肌肤坏死肉腐、破溃而成湿热蕴毒。早期以气滞血瘀为主,进而湿热蕴毒互见,终致气滞、血瘀、湿热蕴毒相互为患。

本病病位在肌肉、皮肤、筋脉,内合脾胃,脾主肌肉,脾胃互为表里。病性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褥疮局部多表现为实证,与气血瘀滞、湿热蕴毒有关;全身多表现为虚证,与气血不足有关。本病病势较缓,如不及时处理,会加重病情,或因皮损染毒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患者常有老年慢性病、昏迷、瘫痪等长期卧床的病史,早期轻微疼痛,若不及时治疗,疼痛加重。主要发生在骶骨、枕骨、脊柱、肩胛、坐骨结节、股骨粗隆、足外踝及跟骨等骨突部位。受压部位初呈苍白、灰色或青红色,边界清楚,中心颜色较深,发展迅速,表面形成水泡,破裂而成溃疡。若处理不及时,溃疡逐渐深及肌肉、骨及关节,表面形成坏疽,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亦有干性坏死而无水泡发生者。

本病临床可分为四期:Ⅰ期(淤血红润期)表皮无损伤,只是局部皮肤暗红色,同时伴有红肿热痛,而且解除局部压迫30分钟以上肤色没有改善。Ⅱ期(炎性浸润期)受损皮肤呈紫红色,红肿进一步扩大,皮肤变薄,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容易破溃,伴有疼痛,尚未出现坏死组织。Ⅲ期(浅度溃疡期)表皮水泡破溃,可见创面,局部有渗出液,感染后有脓液覆盖,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面,疼痛加重。Ⅳ期(坏死溃疡期)为压疮严重期,感染向深部发展,甚至到达骨骼,坏死组织呈黑色,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

本病应与糜烂型扁平苔癣、黏膜慢性溃疡等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本虚标实 本病全身表现者多为虚证;局部表现者多为实证。病性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

(2)辨褥疮特点 初期受压部位红肿、紫暗甚至皮肤黑色坏死,或有破溃,此时辨证多属气滞血瘀;中期溃烂,腐肉脓水较多,全身伴有倦怠纳差、热象等,辨证多属湿热蕴毒;后期腐肉难脱或新肌难长,辨证多属气血两虚。

2.治疗原则 多采用内外合治。总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和营托毒。内治以扶正托里生肌、活血解毒为治疗大法,并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予以理气活血、扶正托毒、补益气血等治法。局部未溃者,应外用活血消肿之法;若已溃破者,应尽可能除去坏死组织,并采用化腐生肌之法,使腐肉早脱,新肉得生,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另外,老年人素体本虚,均可酌加补益之品。

3.证治分类

(1)气滞血瘀证

症状: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或有破损,微有疼痛。舌边瘀紫,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多病,长期卧床,活动翻身较少,着褥点局部气血不通,气滞血瘀,造成肌肤失养,故皮肤褐色红斑、紫暗红肿、疼痛,或因摩擦而破损。舌质瘀紫,脉弦为内有瘀血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枳壳、桔梗、柴胡行气止痛;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兼气虚者,去枳壳、柴胡,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气滞者,重用枳壳,加陈皮理气行滞;血虚者,重用当归,易赤芍为白芍,加熟地黄养血和血;手足凉者,加附子、桂枝温阳散寒;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行气止痛。

(2)血瘀肉腐证

症状:皮肤或皮下组织坏死,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口干低热。舌质红苔黄,脉滑。

证候分析:局部受压,气血瘀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坏死;舌质红苔黄,脉滑为内有郁热之象。

治法:补气活血,脱毒祛腐。

代表方:托里透脓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补气托毒;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消散通透,软坚溃脓;青皮疏肝理气。

局部红热明显者,加金银花、败酱草解毒消肿;脓液多者,加桔梗、薏苡仁、浙贝母、败酱草利湿排脓。

(3)热毒糜烂证

症状: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红肿灼痛,高热口苦,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成脓;热毒耗伤阴津,故发热、口苦、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为内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玄参、板蓝根、升麻、马勃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疏散风热;赤芍、生地黄、丹参、丹皮凉血活血;陈皮、法半夏、生姜理气疏壅,散邪热郁结。

局部红热明显者,加金银花、败酱草解毒消肿;脓液较多者,加薏苡仁、浙贝母利湿排脓;发热较重者,加板蓝根、紫草、大青叶清热解毒;纳呆者,加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健脾益胃。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