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1)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发热咽痛。舌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证候分析: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宣降,复感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风寒化热,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多黏稠,色黄,咯吐不爽;热伤肺络,故胸胁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痰;肺热内郁,则发热咽痛,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征象。 治法:清肺泄热,化痰理气。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栀子、知母、贝母、麦冬清肺泄热;瓜蒌皮、桔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 痰热伤津甚者,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痰热甚,加天竺黄、竹茹清热化痰;咳逆便秘,加葶苈子、大黄通腑逐痰。 (2)痰饮停肺证 症状:胸胁胀满而痛,以胁下部位为主,呼吸、咳唾、转侧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舌质淡或淡暗,舌体胖大,舌边可见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弦。 证候分析:饮停气滞,脉络受阻,故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均牵引胸胁经脉,故可使疼痛加重;水饮上犯于肺,肺气下行受阻,则气短息促;舌淡苔白,脉沉弦为水饮内停于里之候。 治法:泄肺利水,化痰祛浊。 代表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常用药:葶苈子、苍术、茯苓、姜半夏、制南星、桃仁、杏仁化痰逐饮;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肺泄浊。 自汗气短加人参、冬虫夏草、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胸背疼痛加延胡索、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 (3)气阴两伤证 症状:胸背部隐隐作痛,咳嗽声低无力或干咳无痰,气短,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弱。 证候分析:脏腑气血亏损、络脉不荣,故胸背部隐隐作痛;肺气亏损,肃降失司,则咳嗽声低、气短;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感冒;神疲、舌淡苔少、脉弱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祛积。 代表方:生脉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补肺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补肺津。 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纳呆加莱菔子、白豆蔻和胃化湿;便秘加制大黄、芦荟通腑泻热;阴伤明显加西洋参、沙参、百合等养阴润肺;气虚明显,加生黄芪、白术健脾益气。 (4)正虚瘀结证 症状:消瘦乏力,干咳,咳声短促,咯痰带血,胸痛逐渐加重,声音嘶哑,饮食大减。舌质淡紫,可见瘀点或瘀斑,舌下络瘀青,脉弦细。 证候分析:肺气阴两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消瘦乏力,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则咳痰带血;正气亏虚,推动无力,瘀血阻络,则胸痛逐渐加重;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逐渐嘶哑;肺虚胃燥,则饮食大减;舌质淡紫,有瘀点、瘀斑,脉弦细为正虚瘀结之象。 治法:补气益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人参益气养血;桃仁、红花、莪术、丹皮、香附、延胡索通络活血,行气止痛。 胸腔积液加葶苈子、车前草、猪苓泻肺利水;咳喘剧加炙麻黄、桔梗、鲜竹沥止咳化痰;咳血加白及、蒲黄、三七粉、仙鹤草化瘀止血;夜眠差加枣仁、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 (《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