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卖药这个成语,原指东汉桓帝时京兆(长安)霸陵人韩康,采药于名山而口卖于长安市集时,从不二价三十余年而为世人得知。后作隐士逃名避世之典,也指卖药。“韩康”后借指隐逸高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典出“针灸鼻祖”即魏晋名士皇甫谧《高士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学者、史学家、医学家。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朝开国皇帝即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 ,字安世,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他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其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南朝宋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年] ,字蔚宗)著独创了党锢、文苑、逸民等新传类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其中《逸民列传》所传人物,多取材于皇甫谧《高士传》《逸士传》等。关于韩康的传记,《后汉书·逸民列传·韩康》所载与《高士传·韩康》文略大同。我们就以官方认可和更为广传的“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逸民列传·韩康》所记为准,其原文如下: 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许诺。辞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使者发。至亭,亭长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与之。有顷,使者至,知夺牛翁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道逃遁,以寿终。 用当今的话表述上文就是记录: 韩康,字伯休,又叫做韩恬休,西安霸陵县人,其家中世代是当地大姓。他经常到名山中采药,然后到长安市场中去卖,价钱常说一不二,这样一直三十多年。后来,有名女子从韩康那儿买药,韩康坚持一口价不能变。女子大怒说道:“你认为你是韩伯休吗?为什么不还二价呢?”韩康叹息说:“我本来隐姓埋名,但现在连这名小女子都知道了,我还卖药干什么呢?”他隐遁进入霸陵山中。朝中的博士坐着公车接连征召他,他都不到。汉桓帝命人准备了黑色绸帘之礼,用安车聘请韩康。使者带着诏命前去拜访韩康,韩康迫不得已,这才答应下来。他拒绝乘坐安车,自己坐着柴车,冒着清晨霜露,先于使者出发。韩康到都亭时,亭长知道韩康肯定会从这里路过,正在征调民工用牛车修整道路桥梁。当他看到韩康坐柴车戴幅巾来到时,认为是种地的老头,命人夺下他驾车的牛。韩康立即解下牛送给亭长。使者来到后,亭长才知道被夺牛的老翁就是韩康。使者想要奏报杀掉亭长。韩康说道:“这是老爷子我愿意送给他的,亭长又有什么罪过呢!”使者这才打消想法。韩康在路上借机逃走,最后寿终正寝。 这是一个《高士传》和《后汉书》皆有记载的真名士,不求名利的韩康借卖药隐名,却因此而成名——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得知。以口不二价而一锤定音的坚定不移的性情名声大噪,既然能三十年如此,想必也是灵丹妙药且物超所值(其价),故闻名于世。他是个感念苍生的真隐士,绝不是沽名钓誉之徒,所以后世皆相传不断。如:南朝陈时的徐陵《长安道》诗:“韩康
卖良药,董偃鬻明珠。”唐代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韩康虽复在人间,王霸终思隐岩窦。”唐代白居易 《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病添庄舄[xì]吟声苦,贫欠韩康药债多。”唐代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清》诗:“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清代顾炎武 《赠邬处士继思》诗:“市中问韩康,药肆在何许。” 韩康卖药正显现他的药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其实价格公道,不因人而异,不互相欺瞒,才是做人应有的诚信。由是,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以“韩康卖药”作隐士逃名避世之典,也指卖药。 声明:医智宝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未经允许不得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