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还珠这个成语原指广东合浦的珠蚌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境内后又逐渐转回合浦繁衍产珠,后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典出南朝宋时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年] ,字蔚宗)独创了党锢、文苑、逸民等新的类传的“前四史”之一《后汉书》卷七六即《循吏列传》第六六里的《孟尝传》:“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讲的是东汉第八位皇帝顺帝刘保(115-144年)125年末登基称帝后,知人善任,勤政爱民,天下名士得其重用。话说不产谷物而沿海出产珍珠的合浦郡(今广东新兴、开平西南,广西容、横两县南)以“合浦珠”盛名于世,但因此前的太守等官员多为贪婪成性,疯狂采蚌取珠而致扇贝逐渐转移往邻郡,导致饥民随处可见并死于路上。孟尝(字伯周)到任后革新除弊,迁离的蚌贝很快又回到合浦,商贾流通,百姓生活由此安定下来。这个故事原文见《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原文是说,孟尝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府和郡府上书举荐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产粮食,但海中出产珍宝,合浦与交阯接壤,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责成人们采集,不知限度,珠贝逐渐徙到交阯界内去了。结果客商不再来了,人和牲畜都没有吃的,穷苦的人饿死在道边。孟尝上任后,革除过去的弊端,访求百姓的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兴利除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离开的珠蚌又回到合浦了,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孟尝被称赞为明智如神。 人们对此事津津乐道并广为传颂,且为赞颂、纪念好官孟尝,后遂有成语“合浦还珠”以概,用于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值得一提的是,珍珠如今仍以广东合浦产者为道地药材。 珍珠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具特有的彩色光泽。珍珠如此美丽、珍贵,是古代达官贵人身份象征之一,更流传下来不少相关故事。其中以源自汉·魏伯阳《参同契》的“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从故事里不难看出,珍珠入药早已有之。珍珠入药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言其“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 珍珠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润肤祛斑的功效。著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便有用珍珠组方入药。 随着如今,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成功,使珍珠不再是稀有之物,含珍珠成分的美容护肤品也成为百姓日常用品。《日华子本草》言珍珠“驻颜色”,《开宝本草》也说珍珠“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关于孟尝的事迹,就连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也有“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之慨。“合浦还珠”, 是革除陈弊、废除盘剥之规、禁止滥捕乱采,以护珠蚌之生境的成功,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与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精神的永存。 声明:享瑾美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未经允许不得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