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疗法常用腰背部穴位

2025-2-8 11:20|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85| 评论: 0

摘要: 小儿捏脊常用俞穴肩井、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腰俞、脊椎、七节骨、龟尾。捏脊疗法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来防治疾病。可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畅行气血、调整脏腑 ...

捏脊是一种按摩方法名,是指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癪或捏积。

捏脊疗法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来防治疾病。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可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畅行气血、调整脏腑等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下面简单介绍下小儿捏脊常用俞穴肩井、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腰俞、脊椎、七节骨、龟尾。

1.肩井

[部位]在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取患儿坐位,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本穴,称拿肩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拿3-5次;按0.5-1分钟。

[功效]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受限等证。

[临床应用]多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也可用于治感冒、上 肢痹痛等证。

2.大椎

[部位]在第7颈椎棘突下。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揉30-50次;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

[功效]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发热、感冒、项强、咳嗽、百日咳等。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的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项强等证。此外用提捏法,以屈曲的食、中两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局部皮下出现轻度瘀血为止,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

3.风门

[部位]2朐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以食、中指端揉之,称揉风门。揉20-50次。

[功效]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鼻塞等病证。

[临床应用]揉风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临床上多与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配合应用。

4.肺俞

[部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肺俞;用两拇指端分别自肩胛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推肩胛骨。揉50-100; 分推100- 200次。

[功效]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气喘、外咳不愈、痰鸣、胸闷腹痛、发热等。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久咳不愈,按揉肺俞时可加沾少许盐粉,效果更好。

5.脾俞

[部位]在第11朐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揉50-100次。

[功效]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

[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肌肉消瘦、慢惊风及水肿、黄疸等证。

[临床应用]常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內伤,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6.胃俞

[部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胃俞;用指端按之,称按胃俞。揉50-100;0.5-1分钟。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主治]胃脘疼痛、呕吐、腹胀、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临床应用]按之治胃痛,除食积;揉之治胃虚;按揉结合可用于和胃降逆、理中健脾。

7.肾俞

[部位]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指端揉之,或用两拇指揉之,称揉肾俞。揉50-100次。

[功效]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主治]肾虚腹泻、气喘、遗尿,阴虚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慢性腰背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肾虚腹泻,或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上马、补脾经,或推三关等合用。

8.腰俞

[部位]在第34腰椎棘突下旁开3.5( 即腰眼)凹陷中。

[操作]以两拇指或食、中指端揉之,称揉腰眼。揉20-30次。

[功效]通经活络。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临床应用]按揉腰俞能通经活络,多用于腹痛及下肢瘫痪。

9.脊椎

[部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捏之,称捏脊;用食中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法,称为推脊。捏脊一般捏3- 5遍, 每捏三下再将脊背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推脊一般操作100-300次。

[功效]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

[主治]疳积、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

[临床应用]①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证,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证。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能加强疗效。②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10.七节骨

[部位]在第4腰椎与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又说自第二腰椎至尾椎骨端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腹自下向上推之,称推上节骨,自上而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推100-300次。

[功效]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主治]虚寒腹泻、多痢、肠热便秘、痢疾等证。

[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证。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证。②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证。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泄。

11.龟尾

[部位]尾椎骨端。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龟尾。揉100-300次。

[功效]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犬肠之功能。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等证。

[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证。

以上为小儿捏脊常用的穴位。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诸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疳积、感冒、发烧等多种病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