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浅探

2025-2-8 11:43|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984| 评论: 0

摘要: 捏脊疗法,又称按脊、拈脊、占脊、拿脊、捏积疗法。其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病情辨证采用不同手法,捏脊治病,以主要刺激人体背部腰等经脉和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
        捏脊疗法,又称按脊、拈脊、占脊、拿脊、捏积疗法。其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病情辨证采用不同手法,捏脊治病,以主要刺激人体背部腰等经脉和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手指沿脊柱两侧由下至上捏起皮肤,并夹杂点压动作,起到刺激皮肤经络,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之作用。常用于儿科,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主治小儿疳积症,故又称“捏积”。 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现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疳积、感冒、发烧等病症。

 

【理论来源】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素问·缪刺论>中又说:“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人,极于五脏之次也。”同时,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灵枢·邪客篇》说:“肺必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景岳全书)指出:“病之于内,形之于外。”这就说明内脏病变,可以在经脉所通过的穴位和部位发生症状。

根据经络理论,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两种作用。皮部对外界的变异具有调节和适应的功能,起着保卫机体,抵抗外邪的作用。由于皮部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故疾病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出表。根据这一原理,采用捏脊疗法,刺激一定部位、穴位、便可以通过皮部——孙脉——络脉和经脉,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治疗疾病作用。

现代医学证实,人体的植物神经节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且有兴奋与抑制的双重功能,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通过捏脊可达到恢复各系统、器官功能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捏脊能有效地提高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增强胃肠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 

【适应症】

主要用于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如积滞、疳积、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伤乳等,以及成人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

 

【操作方法】

1.病人俯卧,背部、腰部、骶尾部充分暴露,婴儿应俯卧于母亲大腿前侧,头部稍高于体尾部。

2.医者站立或坐位于病人左或右侧,用双手掌上下推摩,使皮肤温热,肌肉放松。

3.两手呈半握拳状,两手食指中节背紧抵脊旁。

4.双拇、食指从病人骶尾部(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两手交替进行,随推随捏,随捏随推,一直捏到大椎为止。

5.从腰骶部开始,每向上一椎体,就用双手腕力提捏1次。临床治疗中,捏脊疗法有补、泻、平补平泻之分。

 

【补泻手法】

1.补法:从长强穴捏至大椎,3~5次,手法轻、柔、慢。

2.泻法:从大椎始,与补法方向相反,连续三趟。第一趟,一直走通,无须做提捏作;第2~3趟每隔3~5手以及在至阳穴处外提1次,然后重按肾俞8~10秒,两手收住

3.平补平泻:第1趟从长强始,至大椎止;第2趟从大椎起至长强止;第3趟又从长起至大椎止,然后按揉肾俞8~10秒,外分收手。

 

【注意事项】

1.小儿需有1~2人协助扶持。

2.脊柱两侧有疮疖、外伤、皮肤病等,忌做此疗法。

3.体弱者只做捏点,不做捏提动作。

4.饭后不宜行此疗法。

5.注意保暖,防受凉感冒。

6.捏脊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难辨者,平补平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