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捏脊方法治疗疾病,在古代中医有关文献中早有记载。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描述“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捏脊的雏形,后经历代医家临床实践,逐渐发展为较成熟的捏脊疗法。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畅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疳积、感冒、发烧等病症。 【操作方法】 第1种方法: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夹持脊柱两侧的皮肤,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第2种方法: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相对,夹持脊柱两侧的皮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用力、食指向前用力,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第1种方法力量稍轻,适用于较为瘦弱的患儿;第2种方法力量稍大,适用于较为壮实的患儿,也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一般先用食指、中指从枕部向骶椎轻推2~3遍,然后再行捏脊治疗,从骶椎两侧捏向枕部连捏3遍。原则上捏3下向上提起皮肤1下,如果患儿年龄较小、耐痛力弱或第一次进行捏脊治疗,可不用“捏3提1”手法,并且捏起的力量要轻,待患儿能够适应治疗再加重力量。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捏脊疗法是一种不用药物而且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毒副作用,对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尿频、咳喘、夜啼,或病后体虚,证见形体消瘦,发育不良,或见五迟、五软及遗尿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操作要点】 1.手法一定要轻柔、和缓、灵活、自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前进的速度和手法的频率不应太快。 2.对于年龄较小、耐痛力弱的患儿,运用手法要轻揉耐心,由少至多,由轻逐渐增加微力。 3.对于适应捏脊疗法的患儿,施用“捏3提1”的手法,效果更为显著。 4.捏脊时捏起的皮肤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肤太少,小儿会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疗。 5.如果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等皮肤病或严重的心脏病、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出血性疾病,则不可施用捏脊疗法。 【注意事项】 给小儿做捏脊治疗时,应选择好小儿的体位。小儿应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安静不动,最好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趴在床上,这样便于操作。 治疗前操作者应温水洗净双手,保证双手温热。 将小儿的上衣松开或脱去,暴露整个背部,但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3℃左右,避免受凉。 捏脊完后不要马上进食,更不要喝冷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