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大有讲究

2025-2-10 11:17| 发布者: 启疾光| 查看: 112| 评论: 0

摘要: 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樁《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服中药有很多 ...
 

一服中药汤剂进入病人口中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医生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得出理、法、方、药,药房按照医生处方将经过炮制的中药发放给患者,再经过正确煎煮后,患者才能服用。

煎药和服药是汤剂服用的最后环节,其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乎汤剂的疗效,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中药汤剂的煎服。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樁《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服中药有很多讲究,只有全面重视,才能将药效充分体现医生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以及良药的价值。

本文从煎药和服药两个大方面为读者详细解读中药的煎服过程。

 

一、煎

(一)用具

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此类容器材质稳定,是较为理想的煎药容器。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作为煎药器具,但其传热、散热较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忌用铁、铜、锡、铝等器具煎煮中药,因为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二)用水

煎药用水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外,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另外煎药须用凉水,忌用开水,因为许多中药是植物类,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紧缩、凝固,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

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程度、煎药时间而定。一般药物经水煎两次,其中70%-80%的有效成分已析出,因此临床多采用两煎法。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放入药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第一煎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准,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加;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

 

(三)浸泡

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

一般药材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药材,需要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

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四)煎煮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 

(五)特殊煎煮法

有些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药时需要特殊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

1.先煎

先煎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常见的先煎的药物有:

1)难溶于水的药,如贝壳类(海蛤壳、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等);矿石类(生石膏、寒水石、磁石、石决明、代赭石、自然铜等)和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应先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2)某些有毒药物可经过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

3)质轻量大的药物(茅根、夏枯草、玉米须等)应先煎,澄清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

2.后下

后下是为了减少药物因煎煮时间过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一般来说,在其他药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放入需后下的药物再煎煮5-10分钟即可。后下的药物有解表药、芳香药、泻下药以及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等。)

3.包煎

包煎就是把需包煎的药物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群药共同煎煮。需要包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宜包煎,以免在煎煮过程中粘糊锅底。如车前子、葶苈子等。

2)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包煎,以免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枇杷叶、辛夷等。

3)花粉等微小颗粒药物,因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故也宜包煎,以免因其漂浮而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如蛤粉、蒲黄、海金沙、滑石、赤石脂等。

4.另煎

某些贵重的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1-2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等。

5.烊化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与其他药物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其他药物,影响药效,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6.冲服

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可先磨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