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正确煎服的十大准则

2025-2-11 21:55| 发布者: 宝尤好| 查看: 180| 评论: 0

摘要: 中医药是被世界誉为我国“四大国粹”之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典”与“新冠”让我们笃定中医药大疫出良方,“不是慢郎中”。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说:“中国 ...

中医药是被世界誉为我国“四大国粹”之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迈过2003年的“非典”,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健康保证的担当;战胜2020年以来的“新冠”,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抗疫”救死的利器。通过这两次标志性事件,我们笃定中医药大疫出良方,“不是慢郎中”。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虽好,但其博大精深,单就中药方剂的应用,很多年轻人对它一筹莫展,主要原因是不会煎服。中药煎服的方法是否适当,极度关系到其药效。为了大家能有所了解,笔者就简要普及十点。

 

一、煎药用具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二、煎药用水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三、煎前别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

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四、煎前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五、煎时加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盖。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六、煎药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其火焰较大,温度上升迅速)煎之为“武火”,慢火(亦称“小火”,其火焰较小,温度上升缓慢)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这样可以使药液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沸腾,有利于药物成分的释放和溶解。特别是一些需要先煎的药物,武火能使其迅速达到所需的煎煮状态。煎沸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文火可以使药液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能让药物成分在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持续释放和融合,有助于充分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且可以减少水分的过快蒸发,防止药液煮干或煎糊。如果一直用武火,可能导致水分快速蒸发,药液容易溢出或干锅,而且可能会破坏一些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药物成分;而单纯使用文火,可能会使药物的煎煮时间过长,影响效率。所以,合理运用先武火后文火的火候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煎药的质量和效果,使中草药发挥出最佳的治疗作用。在煎药过程中,还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具体要求适当调整火候,以达到理想的煎药效果。

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时间越长好,这样药就越浓,有效成分就越多,效果越好。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1)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因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

2)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

3)外附子、乌头、狼毒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将中药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给病人服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发生危险。

 

七、煎煳请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 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八、中药服法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也有顿服(一剂一次服完)、隔 4时服、不拘时服、 小量频服的,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九、服药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十、服药 “忌口”

服药期间凡属辛辣、油腻、腥骚、生冷等有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以上十点中药煎服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作为对中医药不甚了解的人来讲,只是个“扫盲”。要想全面、详细了解,还是找一些中医药的专业书籍多学习。当然,最简单有效且实用的办法是,当看中医时,遇有方剂,就与医生就以上细节问个清楚明白再去做,就可以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