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经方的现代剂量问题,业界已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先通过各种考证找出汉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关系,再根据每剂经方分服的情况折算现代剂量。但是在当下流行的众多中医书籍及不少中医师的实践中,常常是简单地以一种固定的量比关系折算现代剂量。为此本文拟从梳理汉今度量衡的换算关系和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分服情况入手,进一步对经方的现代剂量进行系统思考与研究。 (一)经方现代剂量研究的简要归纳 通常中医业界和学界对于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大体如下。 1.通过考证研究得出汉代度量衡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关系 首先是通过梳理史籍资料如《汉书·律历志》等确定出汉代度、量、衡各自的进位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重量:1200粒黍米为12铢,2个12铢为1两(即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即1石=4钧=120斤、1斤=16两、1两=24铢)。②容量:1200粒黍米为1龠,2龠为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③长度:1粒黍米的宽度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引(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确定汉代度量衡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关系。①重量:国家博物馆里的汉代一斤的铜权重250克,由此得出汉代1斤=250克、汉代半斤=125克、汉代1两=15.625克、汉代1铢=0.651克。②容量:国家博物馆里的汉代铜合容量为20毫升,由此得出汉代1合=20毫升、汉代1升=200毫升、汉代1斗=2000毫升。③长度:国家博物馆里的汉代铜尺长度为23.1厘米,由此得出汉代1尺=23.1厘米、汉代1寸=2.31厘米、汉代1分=0.231厘米。 2.通过推算研究得出经方剂量和现代剂量的折算关系 这个研究主要考虑了经方的分服和两个时代药剂煎煮方式方法的变化。 1)经方的分服 经方的方后注通常会说明各方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其中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一剂药分几次服。有的药一剂煎出来一次服,如桂枝甘草汤要“顿服”、十枣汤要“日一服”;有的分两次服,如茯苓四逆汤要“日二服”、芍药甘草汤要“分温再服”;有的分三次服,如桂枝加葛根汤要“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白虎加人参汤要“日三服”;还有的是分五次服,如黄连汤要“昼三夜二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要“温分五服”;猪肤汤要“温分六服”。 2)煎煮方法 汉代的煎药方式是一次煎煮法,也就是一剂药加水后只煮一次,然后去药渣服用。而我们现在通常是采取两次煎煮法,也就是一剂药加水煎煮一次滤出药汤后,再加一定的热水进行二次煎煮,然后将两次煎取的药汤混合在一起再分成两等份,分早晚两次服。 有研究表明,一次煎煮法只能析取药物有效成分的50%,而两次煎煮法的第二次煎煮还能够再行析取药物有效成分的30%。这样两次煎煮法的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取效率就提高了60%,现代每1克或者1两的药效就相当于汉代的1.6克或者1.6两了。 基于上述因素,研究者常常以《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历来被称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为例进行演算。 桂枝汤原方剂量是“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如果按照汉代1两约等于现代15克换算,那么桂枝汤原方剂量就是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 桂枝汤方后注第一句就是“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由此研究者认为,桂枝汤原方的剂量要分三次服,所以现代一剂桂枝汤就应该取原方三分之一的量,那么现在一剂桂枝汤的剂量就应该是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考虑到现代的两次煎煮法效率提高了60%,所以现代剂量还可以在上述剂量的基础上各味药再除以1.6,这样桂枝汤的现代剂量就成了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这样测算回去的话,如果经方一剂分三服,那原方1两就可以按3克简单地折算出今天经方的剂量。 这个1两折3克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算出来。因为汉代1两等于现代15.625克,除以1.6就成了约为10克了,一剂分三服,10克除以3,就成了1两约为3克了。 对于其他不以重量计量的药物,比如以容积计量的,则通常是以对应的现代容量量取药物之后称重折算成重量量位;以枚数、长度计量的药物,也是通过各种方法分别研究出相对应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再通过经方各味药之间的比例关系换算出现代剂量。如杏仁10枚4克,麻黄汤中杏仁70枚大致就是28到30克,约相当于汉代2两,分三服,那么现代一剂就成了6克。 (二)当前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上述经方现代剂量研究过程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总体上是比较科学与严谨的,但是在研究和应用中却普遍地存在着不论原方分几次服都简单地按汉代1两对应现代3克折算、错误地把一服等同一剂、不能严格遵循经方服法等问题。 1.简单地按汉代1两对应现代3克折算问题 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大都采取了经方一剂分三服为切入点,这样算起来,现代剂量的折算就是原方1两今取3克,也有个别地区比如东北地区通常按1两取5克对应。但是我们会发现,经方有顿服、分温再服、温分三服的,也有分五次服、六次服的。如芍药甘草汤,原方芍药、炙甘草各4两,方后注里要求“分温再服”,如果按照上述研究方法,经方1两除以1.6,再分2份,那这个方子的现代剂量应该是白芍、炙甘草各20克,而现在很多中医书籍记载的此方现代用量却都是白芍、炙甘草各12克,如此的药量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是必然的。 2.错误地把一服等同一剂问题 现代常常用原方一服的量开成一剂,再加上现在通常将一剂药分两等份服,那么实际上每一次服用的药量相当于原方的半服,这样自然会出现病重药轻、药不及病的问题,对于疗效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3.不能严格遵循经方服法问题 大部分经方有服药时间要求。如茯苓四逆汤“日二服”、竹叶石膏汤“日三服”、黄芩汤“日再、夜一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而我们现在往往一剂煎煮两次合而分早晚两次服,如果简单地按照汉代1两现代折多少克计算,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经方日三服是一天的量,而我们今天是按一服的量开一剂是一天的量,那么我们现在的剂量其实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了。即使是按照经方原方换算成今天一天的量,对于要求“半日服尽”的方子,疗效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4.忽视有些经方需要持续服用不止一剂的问题 现代中药通常是让患者自行煎煮或者药店代煎,但常常都是一剂两煎混合后分两等份早晚两次服。有的经方需要不间断地不拘几剂持续服药直到病愈,而如果简单地按原方分几服折算现代剂量当然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如桂枝汤的方后注中,人们大都只注意了“煮取三升……服一升”,却忽视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服一服不见效,那就得连续服药,半天时间里就要服完一剂三服,如果还不行,甚至一天要服两三剂。如果一天三剂的话,那就意味着一天要喝九服药,而我们今天一天只开一服的量,那就相当于九分之一,这个剂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对于分次服缺乏比较研究和思考 比如两个小汗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前者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后者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那后者的“温服一升”是一日服一升还是两升? 再如,桂枝加大黄汤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桂枝加附子汤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那么“温服一升”的“煮取三升”要服几天?“分温三服”是几天服完?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经方服法入手进行分类梳理,以更加科学准确地确定经方的现代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