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方服法分类梳理 下面我们就以《伤寒论》为例(共114个方子,其中2个方子未出方),分类梳理经方的服法。 顿服有干姜附子汤和桂枝甘草汤2个方子。日一服有十枣汤1个方子。两次服有桂枝二越婢一汤等26个方。日二服有桂枝二麻黄一汤、甘草汤2个方。三次服有桂枝加葛根汤等26个方。日三服有白虎加人参汤等31个方。四次服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个方。五次服有黄连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2个方。六次服有猪肤汤1个方。限时服有桂枝汤、去桂加白术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个方。丸散等剂有五苓散等18个方。 (四)关于经方现代剂量的再思考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经方应用效果,我们有必要对经方的现代剂量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系统思考和研究,并提出更加明确、科学和精准的经方现代剂量方案。为此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以下几条原则:①任何时候都不宜简单地以汉代1两对应3克折算现代剂量;②可以根据经方分服类型分别确定折算量比关系;③经方的现代剂量要和经方的分服时间相协调;④丸剂、散剂等剂型只需要换算而不必折算。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提出如下经方的现代剂量确定方案。 1.顿服方 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一次服用。 日二服方: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两次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两等份,每天早晚两次服用;或者按经方1两对应现代5克确定剂量,每天早晚各1剂,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日三服方: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三等份,每天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3克确定剂量,每天早中晚各一剂,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2.两次服方 经方两次服的方子,如果按照现行研究逻辑,似乎应该可以按照汉代1两对应5克折算现代剂量,这样的话其实就意谓着我们默认了经方1剂是两天的治疗剂量。但是通览《伤寒论》全书,笔者感觉张仲景用药颇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除病邪不罢休的意思,除了丸散剂通常是一个疗程的量,汤药一剂大都是一天的量。另外,对比“日再服”和“分温再服”的几个方子,笔者认为它们应该都是一回事。比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而同为小汗方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却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这两个方子的性质和服用法应该是一致的,难道桂二越一汤的另一服还要再等到第二天吗?再比如甘草汤是“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而因为服甘草汤不效而加重了药味的桔梗汤是“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难道这个桔梗汤不应该也是一天内再服吗?所以经方原方两次服的方子我们可以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为两等份,每天早晚两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5克确定剂量。那就要每天早晚各作一剂,同时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3.三次服方 经方中三次服方子的逻辑实际上和二次服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经方三次服的方子肯定不是三日服的量。而我们今天开方只开原方三分之一的量一天服,那就相当于原方是三天的量。但是经方原方三次服是不是一天的量呢?从几个方子的比较来看,三次服确实也应当是一天的量。比如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附子汤,都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也就是都是一剂分三服的方子,而属于桂枝汤加减方同一个系列的桂枝加大黄汤就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同样的例子还有苓桂剂的两个方子,苓桂术甘汤是“分温三服”,而苓桂枣甘汤就是“日三服”。还有一个绝佳的例子,《伤寒论》第18条讲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所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应该和桂枝汤的服法是一致的,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桂枝汤虽然也一样,但我们上面分析过,桂枝汤应该放在“限时服”的方子里,一天甚至有可能作二三剂服,所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虽然是三次服的方子,但也肯定不能够分到三天里去服,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一日三服。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经方“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的方子就应当一日三服,即一天服完。这样的话,经方分温三服的方子的现代剂量可以和日三服的方子一样折算,即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按照两次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为三等份,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1两对应现代3克折算剂量,每天早中晚各作一剂,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退而求其次,如果我们不能够就三次服和日三服等同达成共识,我们也应该至少可以考虑三次服的方子一天内要服两次。这样我们可以考虑经方三次服的方子按照1两对应现代6克确定剂量。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按照三次服和日三服等同的量确定经方的现代剂量。 4.四、五、六次服方 《伤寒论》里,四次服的方子只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次服的有黄连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六次服的只有猪肤汤。就像现在我们不可能开一剂药让患者喝四五天一个道理,当年张仲景开这几个方子也不可能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经方无论一剂四服、五服还是六服,都应该是一天的量。如当归四逆汤是“日三服”,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温分五服”,后者是前者的加减方,同样的方子不可能一个开一天的量,而另一个却开的是五天的量。另外,张仲景也不可能开个方子一剂让患者分六天服,所以猪肤汤“温分六服”也应该是一天六服。 基于这样的思考,经方四次服、五次服、六次服的方子我们可以一概认为是一剂一天的量,所以它们的现代剂量都可以以1两对应现代10克折算,一剂药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别分四、五、六等份,一天内分时服完。以这样的逻辑再回头思考,也就更可以确信分三服的方子也必定是日三服了。 5.限时服 限时服的方子有桂枝汤和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个方子。关于桂枝汤的服法前面已经谈过。桂附去桂加术汤是“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分三服,第一服后半天后再一服,应该是再过半天再服第三服,所以也是一剂分三服、一天服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一剂药分三服,半天服完,那么就需要从喝完第一服后三小时左右喝第二服,再过三个小时左右喝第三服。 所以关于经方限时服的方子的现代剂量,也应该按照原方1两对应10克折算,然后两次煎煮混合药液后原方分几服就分几等份,按规定时间间隔分服。 6.丸散等剂 丸散等剂,因为没有二次煎煮提高药材利用率的问题,所以就不存在古今的折算,而只有一个换算问题。所以经方丸散剂应当以汉代1两等于15.625克换算为今制,凡以容积、长度计量的药物等比例换算即可。 7.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按照上述几条规则换算或者折算为今制后,在服用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一服或者几服后见效即“止后服”的情况,坚决不能因为担心浪费而继续服用。如“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取二升”“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的大陷胸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的大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的小承气汤;“一服汗者,停后服”的大青龙汤;“若一服愈,余勿服”的桃花汤。(作者:北京海淀协荣中医门诊部 韩广岳;北京中医药大学 郝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