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2025-2-13 14:31|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87| 评论: 0

摘要: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成人 ...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古代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斤、两、钱、分、厘等)、数量(如片、条、枚、支、角、只等)、度量(如尺、寸等)、容量(如斗、升、合、勺等)。此外,还有“刀圭”“方寸匕”“撮”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主要以法定衡制作为计量标准,以重量单位作为药物剂量的主要单位。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1000000毫克(1kg=1000g=1000000mg)。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3克;1=0.3克;1=0.03克。[1市两(16进位制)=30g1=3g1=0.3g1=0.03g]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范围较大,用量不像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疗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伐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毒性大的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无毒的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新鲜的动植物药因含水分较多,故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而干燥的动植物药则用量相对较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鹿茸、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用药目的与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入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有不同。如人参用以补益脾肺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常用剂量为39g,而用以大补元气、急救虚脱则须1530g


三、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与剂量的关系

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小儿用量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小儿一般病例可按上述比例拟定药物剂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就性别而言,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时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另外,在患者方面还要考虑到患者在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因而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四、地区、季节、居处环境与剂量的关系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到地区、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用量可以稍大;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除了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