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2025-2-13 14:45|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60| 评论: 0

摘要: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其内容较为广泛,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 ...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其内容较为广泛,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所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代谢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物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给药途径,除应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滋膏剂、露剂等;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20世纪3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剂型。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中药药剂学》。

 

三、汤剂煎煮法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 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铝等金属锅具,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符合饮用水标准)为好。

3.煎药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 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川乌、草乌等毒性大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 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砂仁、沉香、豆蔻、肉桂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 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或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飞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煎 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5)烊化 又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及饴糖等。

6)泡服 又称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西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末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其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蜂蜜等也需冲服。

8)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可煎汤代水用。

 

四、服药法

1.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2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消食药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攻下药宜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物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截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2小时服用;安神药治疗失眠多梦时宜在睡前服1次;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1次;缓泻通便药宜睡前服,以便于翌日清晨排便。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2.服药方法

1)汤剂 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此即《黄帝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2)丸剂 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 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 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黏喉而引起呕吐。

5)颗粒剂、糖浆剂 颗粒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