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良药苦口”,本指能治病的药多味苦难咽;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韩非子》是东周战国末期韩国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创作的善用历史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的法家集大成者,其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而其中的散文《外储说左(上)》主讲明君治理国家要有办法,其全文六章中“经一”有“讴癸筑武宫”例,在“说一”就详细讲癸唱歌鼓舞修筑武宫的故事,原文如下: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duó]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tī]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以上是讲—— 宋王跟齐王有仇怨,因此筑建练武之所以防备齐国进犯。筑墙时,有个名叫癸的歌手唱了起来,走路的人都停下观看,工匠们也不知道疲倦。宋王听到后,便把他召来给了他一些赏赐。癸对宋王说:“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更好。”于是宋王又召来射稽让他唱,唱时走路的却继续走路,工匠们也疲倦起来。宋王说:“走路的人不停步,工匠感到疲倦,他唱得不及你好是什么原因呢?”癸回答道:“大王您姑且检测一下筑墙的功效。我唱时筑墙四板高,射稽唱时却筑起了八板高;再看墙的坚实程度,我那墙能砸进五寸,射稽那墙却只能砸进二寸。” 能治病的好药往往是十分苦口的,可是明智的人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
忠恳的言辞往往是不受听的,可是贤明的君主仍愿意听取,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忠言可以成就功勋。 这是以“癸”和其“师射稽”“唱歌鼓舞修筑武宫”当时的众生相和最终的筑城成效作对比,让人明白:“美乐遏云”、“游鱼出听”的歌曲固然会使人在紧张、忙碌之际感到轻松、欢快、愉悦而忘记疲劳,
但过于动听的声乐使急于赶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踟蹰不前,使正在赶工的匠人情绪懈怠而放缓工活,是 不合适的;只有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刺激人们全神贯注、紧扣目标以提高劳动成效的歌曲,才是最佳的。这里“癸”的回答确实是领会到了射稽之歌的妙处。 尽管射稽所唱的歌并不能使行人止步、筑者轻松,而是恰恰相反——走路的人加快步伐继续走路,筑宫的人紧张操作,毫不松懈,,而这在建筑武宫这一特殊的场合,射稽的歌曲正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筑墙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这一特殊的场合决定了射稽的歌曲内容,也反映出射稽高出于癸的地方。通过这则寓言人们可以明白,对于不同的对象要施行不同的教育与激励内容,尽力反映人们的主要需求,同时,在评定一切事情的优劣时,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如果背离了这一点,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以上故事也叫《讴癸唱歌》、《射稽之讴》(或《射稽讴歌》,或《射稽唱歌》),通过它等几个故事,引申出了“良药苦口”寓意——好药喝到嘴里感到很苦,
但聪明的人会勉励自己喝下去, 因为他知道喝下去能治愈自己的疾病; 忠诚的言词听起来不舒服, 但贤明的君主会听从它, 因为他知道听从忠言能获得成功。原句中几字词的意思为——劝:勉励;已:停止、清除、去除;拂:违背、悖逆;致功:收到功效。 这是告诉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现象,而应当深入把握住它的实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意见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却可以帮助自己改正错误。我们要不断成长进步,不仅要勇于接受批评,更要善于虚心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意见。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相辅相成的,但更多时候人不但自我批评难以实现,就是来自别人,尤其是自己熟悉、亲近的人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因沉浸在某种情绪中难以自拔,往往也会无感或很快遗忘,所以,就须矫枉过正而“沉疴用重药”,用一些其当下不舒服、不愉快、很刺耳的言论让其“破茧”固有情绪,获得警醒,然后听从建议而改善向好。这就是“良药”多“苦口”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人性使然。 当然,对于批评者来说,也要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中体会到另一层含义:良药不太苦同样也可利于病,不刺耳的忠言批评同样也有利于别人改正缺点。所以,批评别人不一定必须用难听的、让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话。如果批评或者提醒别人时注意下方式方法,更能使别人易于接受批评,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注:国正行中医药研究院出品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