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思想中“气”概念的意涵

2025-2-24 21:07| 发布者: 宝尤好| 查看: 193| 评论: 0

摘要: 张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同时亦是万物。如《正蒙·太和》言:“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而然也。”在太虚→气→万物→太虚这一兼具本体论和 ...


理解张载“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这一宇宙图景的一个难点,在于此处的“气”是指浑沦统论的“一气”还是偏重于物形的“有形之气”?这句话中,太虚、气、万物显然各有所指,不可相互替代,则太虚即为无形之“一气”,而万物即为“有形之气”,则在“太虚”—“气”—“万物”的图景中,“气”是否可以理解为介于有形无形之间,是过渡状态的气呢?这还需要从文献中进行分析。张载之所以要在一气之中分出太虚的用意,是要立一个本体,而气则更多偏重于气化的概念,张载言气,往往有气化之气的先意在里面,所以读《正蒙》时,气不能与太虚混淆。此处言“气”,即当指“气化”之“气”。

《横渠易说》云,“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亦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凡不形以上者,皆谓之道,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须知气从此首,盖为气能一有无,无则气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是易也。《正蒙·太和篇》亦云:“由气化,有道之名。”而《正蒙·天道篇》也道:“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综合分析以上四段话,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论:(1)在张载那里,“道”不是指老庄之最高本体的“道”言,而是专指气化的过程和规律而言,对应“两一”结构,则“气化”之“气”已对应阴阳相分之“两”;(2)此气化过程无形迹,乃是指阴阳二气未成形质的不可见的变化,故此“气化”之“气”仍不可见,故为形而上;(3)气化生生之始,乃是在“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即虽“气化”已始而尚未成“质”,故“气化”之“气”能“一有无”,乃可贯通形上与形上,是形上与形下的过渡形态的“气”。

《易传》之形,是指形状、形体、形象的意思,其形上、形下之分即以成形为界,有形与无形分判了宇宙间万物的两种存在。而张载以气化过程为阴阳二气未成形质的不可见的变化,可见张载哲学思想上的气具有形而上的特质,又下接着将成形质的万物,这已颇近《庄子》之气论。《庄子·至乐》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而后有生。”

道家通常用“芒芴”(即“恍惚”)这个词来表示或有或无、即有即无的混沌状态,实即“道”的状态。气介乎“道”和物(有形)之间,从理论上说,“在无为无形的道和具体有形的万物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过渡状态”,这就是“气”。《庄子》以“道”而非“气”为万物的本根,因而在“气化”之“气”的意义上,《至乐篇》中这段话的“气”与张载所言“气从此首”之“气”在意义上颇相近,都是介于本体、万物之间的桥梁。

二程兄弟批评张载“清虚一大”之言曾云:“若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十一),又说:“横渠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而不遗,不应有方所。”朱熹亦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文集答黄道夫书》),二程和朱子都认为气是形而下之器。此皆是程朱二人理气分说,心中先存了一个“理”字作为形而上之本体,故指气为形下。而张载《正蒙·天道篇》云“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说明气化过程乃是指阴阳二气未成形质的不可见的变化,此“气”未成形质之前并不显露形故而不可见,故张载哲学思想上的气具有形而上的特质。前述,则可知张载以“气化”之“气”指向宇宙论。

 

()万物之气——有形之气

所谓有形之气,即是指各有形可见之万物形态。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观念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国语》中虢文公讲“土气”和“阳气”,即春天大地回暖后,地面上升起的蒸汽和热气,即是指可感可见的有形之气而言的。张载讲有形之气,常常是在人性处。张载在《张子语录•语录中》曰:“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又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上)》曰:“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气。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上述两则言“气”,都是就成形质之人而言,即已成形而有“质”,此谓“气生质”。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所谓气质之性,即是进成形质而生的“攻取之欲”,如身体之口腹、鼻舌之欲。在“气”的三种状态中,我们讨论虚气关系,实则说的是无形之“太虚”与介于“太虚”与“万物”之间的“气”的状态,也就是气化之中的“气”的关系,并非讨论“太虚”与“万物”的关系。

 

四、“气”概念在价值问题上的意义

张载以气为核心的天人之学,其最重要的旨归并不在形上本体和宇宙生成层面,而在于为心性问题提出本体论的解释。那么,前文所讨论的关于“气”概念意涵的区分在人学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就不能不成为我们追问的问题。张载关于“气”的不同状态的区分对应在人的价值问题上是有着深刻意义的。所谓“价值问题”,劳思光先生将其定义为“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实则就是人的“应然”的问题,与“实然”问题形成区分。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亦可以理解为气未分时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对应到人,简言之就是人的本然状态或应然状态。如何理解太虚之性,相对应的就是如何理解人的天地之性;而万物是气的实然状态,对应到人也就是人的实然状态,有形躯的人从“形不形”之“初始之气”那里就已经被赋予了气质之性,而在成形质之后就具有了耳目鼻舌的攻取之欲。因之,人之“应该”的状态的理论根源来自于太虚本体之气,而“实然”来自于形不形之气与万物之气,而“应然”与“实然”是不可相分的。人从太虚那里得到至诚湛一的天地之性,又从形质之气那里得到你我相分、攻取不断、处于情态与形态等欲望状态之中的实然状态。但归根结底,天地万物皆出于太虚本根,故而太虚之本然已经通过神的作用存在于人心之中。故而在工夫层面,张载主张变化气质与反性,“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万物”,人能“无我”,则不必区分我与非我,民胞物与,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从而反归天地之性,也就是回到太虚本然之气的天性那里,从而实现从人的实然状态向本然状态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207230

2]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6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52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M.北京:三联书店,2015:65

5]杨立华.气本与神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

6]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307

7]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5

8()葛艾儒.张载的思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50

 

启疾光注1.《正蒙》,又名《张子正蒙》,北宋张载著。“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书名由此而来。《正蒙》以《易传》为根据,提出的 “一物两体”思想,论证了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批判了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了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正蒙》一书所奠定的气一元论哲学,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尊称张子,别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一起被尊为“北宋五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横渠四句”,为先生所作。

2.此处原标准“(《易说·系辞上》)”,启疾光改为放到此章句前的“《横渠易说<易说·系辞上>》”以便于读者查对。

 

(转自:哲学中国网子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网”。原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02  张红)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