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针攻疽,这个成语本义指用短针治疗毒疮,比喻措施不当,难以奏效。攻:医治;疽[jū]:痈疽,引申为烂疮肿毒。典出汉·桓宽《盐铁论·大论》:“设礼修文,有似穷医,欲以短针而攻疽。”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年)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这场“盐铁会议”,也称“盐铁之议”,其召开背景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擢桑弘羊为管钱谷的大司农(即管理国家财政的长官,为九卿之一),为解决讨伐四夷、抗击匈奴的军费,抑制地方势力发展以及解决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为此,汉武帝曾发布《轮台诏》即“罪己诏”,检讨自己的执政弊端,要改变这种策略。汉武帝在临终时委托三公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及车骑将军金日褝、左将军上官桀扶助汉昭帝刘弗陵。大将军大司马霍光独揽军事与行政大权,金日褝与上官桀是霍光的姻亲,田千秋是有名无实的挂名丞相,御使大夫桑弘羊成为唯一可以与霍光对峙的人。霍光深刻领会汉武帝“与民休息”与“轻徭薄赋”的遗愿精神,并决心认真贯彻执行,而商人家庭出身的桑弘羊设计并长期执行垄断经营、重赋税、严酷法、重武力等政治经济政策,他早已习惯并热爱这些政策,根本没有打算进行任何政策的转型。直接硬碰硬不明智,霍光就在法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采纳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以昭帝名义下诏召集文学(熟通经书者)、贤良(不仅熟经书,且深谙治国理政之道者)六十余人进京,与桑弘羊领衔的政府方面对面地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有名无实的丞相田千秋虽是政府首脑,实际则成辩论会的调和者、主持人。这样实现了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打击桑弘羊,以削弱、压制住桑弘羊的政治势头,为改变政策奠定政治与舆论基础。历时长达五月之久后的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含有“设礼修文,有似穷医,欲以短针而攻疽”之言的原文,见载《盐铁论》卷十·第五十九 原文翻译成现代文是说,(桑弘羊御使)大夫等说:“现在的风俗不是尧舜时那样了,世上也不都是像许由那样的百姓,而你们却想废除法律来治理国家,就犹如不用矫正曲木的工具和斧头,就想矫直弯曲了的木头一样。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并不期待天生善良的百姓;做车轮的,也并不等待天然的曲木。从前,杜少、伯正一伙人在梁、楚一带造反,昆卢、徐勃一伙人在齐、赵、华山以东作乱,关内的暴徒,聚众把守险阻要道。在这种情况下,不使用刑罚,用武力镇压他们,而去修礼义,施仁德,那就犹如无能的医生,妄想用很短的针去医治皮肤深处的毒疮,好像孔丘用礼义来说服柳下跖那样不可行。” 这就是桑弘羊等批评以礼义治国在多事之秋根本行不通,是刻舟求剑,不懂权变。“当下”仍须严苛峻法。驳斥时用了非常形象的“以短针而攻疽”以反讽。于是后世就有了“短针攻疽”的成语了。那为何短针治不了痈疽之类的重痹毒疮呢? 关于古代用于诊治疾病的针,我们来看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也是“四大医典”之首的《黄帝内经》,其针灸学专著部分《灵枢》的《九针十二原》篇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閗(亦作“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日大针,长四寸。閗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釐,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所谓长针大致是不低于四寸者,《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云:“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以前,治痈疽癥瘕等烂疮肿毒,都是用的砭石(之针)。 而“疽”, 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按疽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1)有头疽生长于肌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需注意与中医的痈区别]。2)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代表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痈疽基本都是由火毒凝结、热胜肉腐、气血两虚导致的。所以据典和实际临床操作看,在古代一般用砭石或长针“火针”法深刺排脓、割掉或烧灼腐肉,或再加上外敷和内服药物及药灸来治疗,从而扭转病情。原因是烂肉恶血不除,好肉新血难生。因此,“盐铁大会”上桑弘羊等大夫拿“短针攻疽”以比喻措施不当,难以奏效,甚至是坏事。与成语“一针见血”反义。
①许由:传说中的上古高士,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逃隐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死后,葬于箕山。见《史记·伯夷列传·正义》。 ②隐括: 用以矫正邪曲的器具。 ③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应少”为“杜少”,“伯正”为“伯政”(《汉书》作“百政”),“昆卢”为“坚卢”,“徐谷”为“徐勃”。他们都是西汉中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农民攻取县城,夺取兵器,释放囚徒,捆绑郡县太守、都尉,杀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官吏等。 ④保人阻险:就是《史记·酷吏列传》所谓“聚党阻山川”的意思。保,依。阻,恃。 ⑤斤斧:这里借喻刑罚。 ⑥穷医:无能的医生。 ⑦孔丘以礼说跖事,见《庄子·盗跖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