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脑血管病预防 脑血管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系发病前预防,旨在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二级预防指预防卒中复发,除危险因素控制外,还包括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一、人群脑血管病风险评估 预防脑血管病需做好人群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并持续监测脑血管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 (一)评估人群 原则上应覆盖35 岁以上、具有1 个及以上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二)评估内容 重点评估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三)评估模式 各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创新机会性筛查模式,加大机会性筛查力度。 通过社区健康服务设施,开展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量和监测,建立并维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资源,动态提取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干预。开展科普宣教,鼓励和指导居民利用脑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开展自我评估,促进危险因素的早发现和早干预。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和管理状况。 二、基于个体水平的脑血管病预防策略 (一)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干预。 1.高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 以下。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减轻精神压力。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高血压患者一经诊断,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中危及以上者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单药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 2.糖尿病管理 提倡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检测。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生活方式干预应贯穿糖尿病管理始终。营养方面,应保持健康膳食、规律进餐,控制能量摄入,注意主食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限制精制糖摄入,控制脂肪总量。运动方面,应适度量力、循序渐进,建议餐后运动,减少静坐时间,适当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 3.血脂异常干预 倡导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LDL-C 目标值:极高危<1.8mmol/L(70mg/dl),高危<2.6mmol/L(100mg/dl),低/中危<3.4mmol/L(130mg/dl)。 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应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确保长期维持血脂达标。 4.心房颤动筛查治疗 心房颤动可增加卒中风险。可采用多种手段(心电模式及非心电模式)加大心房颤动筛查力度,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推荐应用CHA2DS2-VASc 评分及HAS-BLED 评分,分别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5.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体重管理:通过平衡膳食、总量控制、科学运动、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应保持在18.5~23.9 kg/m²。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制定合理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kg,6 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2)戒烟限酒: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不酗酒。 (3)合理膳食: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g),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减少糖的摄入量,不喝、少喝含糖饮料。控制能量摄入,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4)适量运动: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开始体育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前,应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员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5)心理平衡: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保持心理健康。 (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策略 1.脑出血的二级预防 导致脑出血复发风险的因素包括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是脑出血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所有脑出血患者均应密切监测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波动,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 mmH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