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引发菌血症或败血症。应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减少感染风险。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卒中后因活动能力下降和长期卧床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评估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如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尽早活动、抬高下肢。避免下肢(尤其是瘫痪侧)静脉输液,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风险。如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时,可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必要时外科治疗。 九、癫痫 应个体化评估卒中后癫痫发生风险,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不推荐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十、卒中后情感障碍 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应加强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常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等评估诊断。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治疗为主,可结合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式。 第九章 脑血管病护理 一、护理人员要求 护理人员应具备脑血管病的专科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脑血管病相关的继续教育,保持和更新专业知识。应具备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肌力和肌张力、吞咽、疼痛、营养、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和压力性损伤风险等评估技术;应掌握静脉/动脉穿刺、鼻饲、导尿、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技术。 二、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标准 (一)基本护理要求 1.发现患者出现口角歪斜、偏侧肢体无力、言语异常等症状,应立即使用“中风120”口诀或“BEFAST”口诀进行评估,并启动绿色通道。 2.应遵循患者到院到给药时间不超过60 分钟的原则,快速完成用药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3.溶栓前至溶栓结束后的24 小时内,应严密监测血压、意识、肌力及言语等的变化。 (二)静脉溶栓护理要点 1.溶栓前应检测末梢血糖,采集静脉血标本并快速送检,建立单独静脉通路,并进行心电监护,备好急救药物。 2.遵照医嘱准备溶栓药物,积极配合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及溶栓治疗后24 小时严密监测血压,动态评估神经功能等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3.静脉溶栓后,初次进食水和口服药前,应进行吞咽障碍风险评估。 三、脑血管病的住院护理 (一)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变化,并评估肌力、意识和营养状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二)注重早期体位管理,偏瘫患者应进行良肢位摆放。 (三)对存在意识、吞咽、运动、语言、排泄等功能障碍患者加强巡视,病情稳定后尽早康复训练。 (四)采取措施防止误吸、跌倒和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五)积极预防和识别脑血管病并发症,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六)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与依从性,提升二级预防效果。 (七)落实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介入或外科手术前后的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八)鼓励成立由专科护士组成的延续性护理团队,利用远程医疗技术随访出院患者,提高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康复质量,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第十章 脑血管病康复 一、康复管理模式 卒中的三级康复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建议积极推广应用三级康复网络,努力实现三级康复的系统服务,促进患者享有终身康复。 (一)早期康复 建议卒中急性期患者收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启动康复评估与治疗,选择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防治并发症,为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二)恢复期康复 建议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后转入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专科医院继续全面康复。由多学科康复团队进行正规治疗与康复指导,促进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慢性期康复 建议卒中患者慢性期转入社区医院或家庭中继续康复。鼓励家庭成员尤其是照护者参与患者自我管理计划。推荐在社区康复中采用全科团队康复管理模式,协调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 二、康复团队及康复方案 由临床康复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有条件可包括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支持。 康复医师启动康复治疗前对患者一般状态、功能障碍程度、并发症及其他临床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康复方案涵盖功能康复和生活改善等内容。如条件允许,神经病学、物理医学、护理医学和营养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可共同参与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