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神经及相关功能障碍的康复 (一)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前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可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站立和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治疗以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治疗措施。可应用辅具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二)吞咽障碍 采用营养干预、摄食训练、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吞咽辅助疗法、神经刺激技术等促进吞咽功能康复。 (三)构音障碍 采用松弛训练、呼吸训练、发音器官感觉运动训练、语音训练以及言语速度控制训练等康复技术,提高发音、共鸣和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能力。 (四)失语症 给予言语和语言治疗、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团体治疗、音乐治疗等。 (五)感觉障碍 针对躯体感觉、视觉及听觉障碍,可采用反复触摸感知训练、震动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间歇性气压治疗以及镜像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康复治疗。 (六)认知功能障碍 在意识和条件许可情况下均应筛查认知状态。推荐应用丰富环境、运动锻炼等方式促进康复,必要时可予药物治疗。 (七)肩关节半脱位 通过保持肩胛骨和肱骨头的正确位置、使用肩关节局部支撑装置、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运动疗法,预防和矫正肩关节半脱位。 (八)肩手综合征 通过适当活动和正确肢位摆放进行早期预防。采用物理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药物治疗等进行早期干预。 第十一章 脑血管病公众健康教育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选择通俗可及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的知识和理念,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树立脑血管健康意识,有效预防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患者的健康教育 对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或曾发生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由医务人员结合其疾病病程、具体的健康危险因素等,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指导。 二、照护者的健康教育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家属,特别是照护者,结合健康讲座、科普宣传册、新媒体科普等方式,进行脑血管病治疗和康复等知识的科普宣教,帮助其理解疾病,并有效照护患者,提高患者用药和康复的依从性。 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倡导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定期检测血脂和血糖。推广血压和血糖自测方法。宣传脑血管病可防可控的观念,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普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知识及措施。 四、全人群的健康教育 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全人群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定期体检。通过开展全国高血压日、世界卒中日、全民营养周、世界无烟日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宣传脑血管病相关健康知识。 第十二章 脑血管病自我管理 一、合理设定管理目标 在医生指导下,与家属或照护者共同制定脑血管病患者健康管理计划,综合考虑年龄、脑血管病发病或复发风险等,设定长短期目标和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值。 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脑血管病预防通用策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且易执行的生活计划。 三、进行规范治疗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人群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自行更改药物种类或停药。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诊。 四、加强自我监测 通过家庭自备的体重秤、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进行自测,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量,也可以使用便携穿戴设备连续记录血压、血糖、心房颤动、睡眠和运动等情况。将各项指标监测结果以及服药情况记录在个人健康日志中,以便随时跟踪和调整管理计划。 五、寻求专业指导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主动寻求全科医生或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指导,定期评估自我管理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方案,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