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2025-3-8 20:51|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319| 评论: 0

摘要: 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其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


三、主要神经及相关功能障碍的康复

(一)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前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可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站立和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治疗以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治疗措施。可应用辅具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二)吞咽障碍

采用营养干预、摄食训练、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吞咽辅助疗法、神经刺激技术等促进吞咽功能康复。

(三)构音障碍

采用松弛训练、呼吸训练、发音器官感觉运动训练、语音训练以及言语速度控制训练等康复技术,提高发音、共鸣和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能力。

(四)失语症

给予言语和语言治疗、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团体治疗、音乐治疗等。

(五)感觉障碍

针对躯体感觉、视觉及听觉障碍,可采用反复触摸感知训练、震动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间歇性气压治疗以及镜像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康复治疗。

(六)认知功能障碍

在意识和条件许可情况下均应筛查认知状态。推荐应用丰富环境、运动锻炼等方式促进康复,必要时可予药物治疗。

(七)肩关节半脱位

通过保持肩胛骨和肱骨头的正确位置、使用肩关节局部支撑装置、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运动疗法,预防和矫正肩关节半脱位。

(八)肩手综合征

通过适当活动和正确肢位摆放进行早期预防。采用物理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药物治疗等进行早期干预。

 

第十一章 脑血管病公众健康教育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选择通俗可及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的知识和理念,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树立脑血管健康意识,有效预防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患者的健康教育

对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或曾发生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由医务人员结合其疾病病程、具体的健康危险因素等,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指导。

 

二、照护者的健康教育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家属,特别是照护者,结合健康讲座、科普宣传册、新媒体科普等方式,进行脑血管病治疗和康复等知识的科普宣教,帮助其理解疾病,并有效照护患者,提高患者用药和康复的依从性。

 

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倡导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定期检测血脂和血糖。推广血压和血糖自测方法。宣传脑血管病可防可控的观念,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普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知识及措施。

 

四、全人群的健康教育

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全人群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定期体检。通过开展全国高血压日、世界卒中日、全民营养周、世界无烟日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宣传脑血管病相关健康知识。

 

第十二章 脑血管病自我管理

一、合理设定管理目标

在医生指导下,与家属或照护者共同制定脑血管病患者健康管理计划,综合考虑年龄、脑血管病发病或复发风险等,设定长短期目标和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值。

 

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脑血管病预防通用策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且易执行的生活计划。

 

三、进行规范治疗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人群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自行更改药物种类或停药。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诊。

 

四、加强自我监测

通过家庭自备的体重秤、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进行自测,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量,也可以使用便携穿戴设备连续记录血压、血糖、心房颤动、睡眠和运动等情况。将各项指标监测结果以及服药情况记录在个人健康日志中,以便随时跟踪和调整管理计划。

 

五、寻求专业指导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主动寻求全科医生或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指导,定期评估自我管理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方案,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成效。

123456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