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与制备工艺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中医膏方的分类,规定了中医膏方的处方开具、服用人群、用法用量、用药忌口、膏前调治、用药安全和制备工艺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与制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膏方Chinese medicine oral paste 中医传统的丸、散、膏、丹、汤、酒、露、锭八种药物剂型之一,其中“膏”即“膏剂”,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剂型,一般称之为“膏药”;内服膏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方剂学组方原则,优选中药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或加入炼蜜、炼糖等辅料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注1:对于以滋补为主的膏方,又称为“膏滋”。 注2:本文件所指膏方为内服膏剂。
4膏方分类 4.1 按添加成分可分为: a)清膏:将中药饮片加适量水经过2次~3次煎煮并加热浓缩而得到较黏稠的液体状膏剂,一般不加蜂蜜、糖类、胶类等辅料,相当于中药浓煎剂; b)素膏:膏方加工收膏过程中,不加入动物类药物或动物胶。仅使用糖或蜂蜜作为辅料,前者可称为“糖膏”,后者可称为“蜜膏”; c)荤膏:膏方中添加了动物类药物,如鹿鞭、海马等,或在加工收膏过程中,添加了动物类胶质作为辅料,如阿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等。
4.2 按加工方式可分为: a)成品膏方:药厂或医疗机构遴选一些组成单纯而疗效确切的处方批量生产加工成膏剂,以中成药或保健品的方式销售; b)定制膏方: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辨证处方,一人一方,由符合相关规定的加工机构代为加工。每一剂膏方只适合患者本人服用。
5处方开具 5.1基本要求 5.1.1医师资质 5.1.1.1膏方处方医师应具备深厚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一般应具备5年以上主治中医师资格,并经中医膏方相关规范培训考核合格。 5.1.1.2医疗机构应明示本单位的膏方处方医师名单,并与处方点评相结合开展考核工作。 5.1.2医案书写 5.1.2.1膏方医案包含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以及辨证分析、诊断(包括中医病名及证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包括药名及剂量)等。 5.1.2.2处方书写顺序为一般为药物、贵重药物或需特殊加工的药物、胶类、辅料、制膏方法、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5.2开具原则 5.2.1辨证立法 处方开具时应做到观整体,察证情,识病机,辨阴阳,知寒热,解虚实,调气血,理脏腑,明补泻,执缓急,行开阖。分析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注意如下要素: a) 重视四诊合参,辨证立法; b) 注重体质差异,因人施治; c) 调和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d) 调节脾胃气机,以运为补; e) 用药通补兼施,动静结合; f) 遵循因时制宜,四季化裁。 5.2.2组方配伍 a)君剂:一般以补益药为主,针对虚证,如单纯的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膏方的组方配伍与方剂的基本结构一致,分为“君、臣、佐、使”,在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应先确定其基本治则,通过不同功效的“药组”形成膏方中的“药群组合”。包括:阴阳两虚等复合证候而选择治疗药物,或是针对主病主证选择的主方及药物; b)臣剂:是辅助君剂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或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c)佐剂:是配合君剂、臣剂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组合,或起到佐制或反佐作用的药物组合; d)使剂:是膏方中主要起调和作用的药物组合,如所采用的糖、蜜和大枣等果品类均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5.2.3选方用药 膏方用药遵循辨体质、辨证、辨病“三辨结合”的原则。既可一味单方,又可使用复方。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强;复方药广效宏,能全面兼顾较复杂的病证。具体如下: a)单方: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除风湿,用夏枯草治疗结节等; b)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则组成膏方,如两仪膏、十全大补膏及因人而异的定制膏方等; c)补益类基础方药:包括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 d)祛邪类基础方药:包括理气、理血、清热、祛湿、化痰、消癥、消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