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汤剂是否奏效,除了处方是否对症,中药煎煮方法是否正确,还得讲究服药的方法和时间。因为不同的服药方法、不同的服药时间,药物疗效差异很大,所以合理选择服药方法和时间,才能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或温的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温服既可保护脾胃之阳气,亦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汤剂放凉后应先加热煮沸,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 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稍烫口的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一般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剂均应热服,以提高临床疗效。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 二、服药的剂量 中药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服用,每次100~200ml,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病缓者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时服一次,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 三、服药的方法 中药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一副药煎煮两次或三次,将每次所得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呕吐病人少量多次服;咽喉肿痛者频频含服;发汗、泻下、催吐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中病即止。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 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药物的作用及脏腑的四时特点,选择符合生命节律的给药时间,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补阳升散的药物,一般应于阳旺气升时服用;补阴沉降的药物,一般应于阴旺气降时服用。根据这一规律,将传统的给药时间划分为两个时区。即清晨至午前,阳旺气升时,服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等药物;午后至子夜前,气降阴旺时,服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药物。中药的给药时间规则要点如下: 1.驱虫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用。 2.消导药、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用。 3.滋补药、健胃药、制酸药宜饭前服用。 4.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用。 5.平喘药、截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6.口含药应不拘时间多次频服。 7.止泻药应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8.涩精止遗药应早、晚各服一次。 9.调经药要根据证候,于经前和经期服用不同药物。一般经前宜疏肝理气,经期宜理气活血止痛。 10.急性病、热性病、儿童应及时、多次给药,可2小时一次,必要时采用频服法,使药力持续。 五、一般饮食禁忌原则 1.忌浓茶。 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些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 2.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 3.忌生冷。 生冷食物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4.忌辛辣。 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诱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5.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