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艾,本指存放了三年的艾草,借指一个人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典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为争霸天下,相互攻伐兼并,连年征战不休,社会动荡,百姓遭难。于是就先有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被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
别称孔夫子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接着是“亚圣”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行仁政”而“富民”的主张。孟子以总结夏桀、商纣灭亡的历史经验为依据,昭告天下诸侯,以民为本,兴仁保民,推行仁政。告诫欲推仁政王天下者,宜早做准备,否则“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相反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原文如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 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què]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直译,就是说——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篇。通俗地演绎下这个内容,就是: 有弟子曾请教孟子道:“先生,夏桀和殷纣为何失去了天下?”孟子说:“因为他们都施行暴政,对外兴兵,对内镇压,只贪图自己安乐,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一同起来反对他们,他们当然要垮台啦!” 弟子又问:“那么,如果一位君主施行仁政,顺应民众意愿治理国家,那他就能获得天下了吧?” 孟子说:“是这样的。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获得天下,就因为他们都施行仁政,顺乎民心呀!现在也是这样,如果诸侯中有谁实行‘富民、仁民、教民’的仁政,那么获得天下便指日可待了!可当今却没人这样做呀!这就像害病求药一样,一个人如果生病七年了,那么他只有用生长了三年的陈艾来医治才能见效。艾草存放得越久,越干燥,药效才越好。如果平时不留意积蓄一些,待到病危时才临时去找一棵艾草医治,那已经不顶用了。仁德也是这样,如果君主平常不留心培养自己的仁德,一旦社会矛盾尖锐紧张,恐怕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三年之艾”。成语告诉人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欲求三年之艾,必须早为储蓄。每个人都想成功,可是很多人却不愿意付出努力。一夕成名,一夜致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犹谚语“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不成的。不经一番寒澈骨,就不会得到梅花扑鼻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流汗播种者,必欢笑收割。 声明:医智宝著独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