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最新)

2025-3-24 17:27|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69| 评论: 0

摘要: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 ...
——关于印发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函〔2023482号)附件4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 年版)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菌体短小,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根据生化反应和O 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 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 dysenteriaA 群)、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B 群)、鲍氏志贺菌(S. boydiiC 群)、宋内志贺菌(S. sonneiD 群)。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7.2~7.4,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的溃疡,因而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直肠壁受炎症刺激出现里急后重感。

内毒素入血引起发热和毒血症状,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浆外渗,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DIC 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中毒性菌痢。脑组织出现微循环障碍则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

极少数患者因外毒素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引发凝血障碍、肾微血管病变及溶血后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四、病理改变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发生于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急性卡他性炎症,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早期黏液分泌亢进,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肠腔内黏液血性渗出液。病变进一步发展,肠黏膜浅表坏死,表面有大量的黏液脓性渗出物。渗出物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约一周左右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浅表溃疡,溃疡多限于黏膜下层,肠穿孔和肠出血少见。

中毒型菌痢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脑组织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等。

慢性菌痢可见肠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乃至瘢痕形成,严重者可致肠腔狭窄。肠黏膜可因过度增生而形成息肉。

 

五、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潜伏期1~7 天,多为1~2 天。

1.急性菌痢

根据毒血症及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四型。

1)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轻,可无发热或仅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大便次数及量少,脓血便少见。可有轻微腹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病程3~7 天。

2)中型: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症状。排便初为稀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较多,可达10 余次/天。可有左下腹压痛。病程1~2 周。

3)重型:除上述腹泻症状外,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障碍,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4)中毒型(或暴发型):起病急骤,以高热、休克、惊厥和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初期腹泻症状轻或缺如。多见于2~7 岁儿童,病死率高。按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以感染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b.脑型(呼吸衰竭型)。

以脑水肿、脑疝为主要表现,可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c.混合型。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病死率高达90%以上。

2.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2 个月以上。

(二)并发症

1.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样发作、昏迷等。

2.反应性关节炎

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关节,表现为肿胀、疼痛,为变态反应所致。

3.赖特尔综合征Reiter Syndrome)。

表现为眼炎、尿道炎和关节炎,其中眼炎及尿道炎于数天至数周内消失,关节炎症状可长达数月至数年。HLA-B27阳性者发生率高。

4.其他

少数儿童患者可发生肠套叠、中毒性巨结肠;孕妇病情严重的可致流产或早产;慢性菌痢可并发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及神经官能症等。

 

六、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急性期血白细胞计数轻至中度增高,多在(10~2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菌痢可有贫血。粪便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粪质少或无,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及少量红细胞,如有吞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二)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到志贺菌。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取粪便脓血黏液部分或肛拭子,及时送检。

2.核酸检测:PCR 等方法检测志贺菌核酸阳性。

(三)结肠镜检查

一般用于慢性菌痢,特别是需要与其他炎症性肠病或肿瘤相鉴别时。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黏膜可呈颗粒状或有息肉增生;刮取黏液性分泌物送检。必要时可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