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最新)

2025-3-24 18:12|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89| 评论: 0

摘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流脑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 ...


七、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流脑流行季节,有流脑相关临床表现或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1.疑似病例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2.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双球菌。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血液、脑脊液和瘀点(斑)组织液培养到脑膜炎奈瑟菌;

2.血液、脑脊液和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核酸检测阳性;

3.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

4.血清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八、鉴别诊断

流脑应主要与其它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相鉴别。此外,还应与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原因的败血症、各种原因的紫癜、脑脓肿、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鉴别。

(一)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1.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5 岁以下儿童,大多数继发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和颅脑外伤。

2.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多数继发于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及社区获得性肺炎。

3.葡萄球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继发于皮肤感染、血管内导管引起的血流感染、颅脑术后感染。

上述细菌感染均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二)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消耗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外周血T-SPOT、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或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可助诊断。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2.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3.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暴发型流脑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瞳孔和呼吸节律变化。

4.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热药物。

5.注意其它脏器支持治疗。

 

(二)病原治疗

流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疗程常为7 天(根据临床恢复情况必要时延长疗程)。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1.青霉素类:首选青霉素G,成人1600~2400 IU /d,静脉滴注,每4~6 小时1 次;儿童20~40 IU/kg/d,静脉滴注,每4~6 小时1 次,最大剂量不超成人剂量。也可选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成人3~4g/d,静脉滴注,每6~8 小时1 次;儿童50~100mg/kg/d,静脉滴注,每6~8 小时1 次。氨苄西林:成人8~12g/d,静脉滴注,每4~6 小时1次;儿童200~300mg/kg/d,静脉滴注,每4~6 小时1 次。

2.头孢菌素类:青霉素过敏或耐药(MIC0.1mg/L)时,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成人及12 岁以上儿童2~4g/d,静脉滴注,分1~2 次;婴儿及12 岁以下儿童50~100mg/kg/d,静脉滴注,分1~2 次,最大剂量不超成人剂量。头孢噻肟:成人8~12g/d,静脉滴注,每6 小时1 次;儿童200~300mg/ kg/d,静脉滴注,每6 小时1 次。

 

(三)降颅压治疗

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脑疝。临床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可联用利尿剂。在积极治疗脑水肿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

 

(四)抗休克治疗

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变化。

1.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所致的低灌注或休克患者,推荐在复苏前3 小时至少输注30ml/kg 的晶体溶液进行初始复苏,完成初始复苏后,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以指导下一步的液体使用。在早期复苏及随后的容量替代治疗阶段,当需要大量的晶体溶液时,推荐联合使用白蛋白。

2.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当血容量恢复但灌注仍不足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成人0.1~1.0μg/kg/min,儿童0.02~0.1μg/kg/min,监测血流动力学,如剂量达到0.25~0.5μg/kg/min 后平均动脉压(MAP)仍不达标者,建议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最大量0.03U/min)。对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后MAP 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肾上腺素(0.01~0.02μg/kg/min)。休克患者伴心功能不全时,在容量状态、动脉血压足够的情况下,组织灌注仍持续不足,可加用多巴酚丁胺(2~20μg/ kg/min)或单独使用肾上腺素。

3.糖皮质激素治疗:经充分扩容且足量血管活性药物后,MAP 不能纠正者, 可用糖皮质激素, 如氢化可的松3~5mg/kg/d,或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疗程3~5 天。

 

(五)DIC 治疗

如无出血禁忌,可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根据化验结果酌情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

 

(六)中医治疗

流脑核心病机为疫邪化火动风扰神,祛邪解毒、息风止痉醒神为基本治法,临床可按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论治。

1.普通型

临床表现:头痛项强,形寒壮热,口干口渴,目赤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推荐方剂:新定葛根栀豉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葛根12g、炒栀子12g、淡豆豉20g、天花粉12g、薄荷6g(后下)、荆芥穗12g、菊花12g、桑叶12g、黄芩12g、郁金12g、紫雪散3 克(冲服)。

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重型

临床表现:初始自觉头痛如劈,旋即昏仆不省人事,手厥冷,足卷曲,颈项强直,背部反张,呈一过性昏厥,舌红,苔黄,脉弦细或沉细数。

推荐方剂:新定解毒息痉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葛根12g、荆芥穗12g、淡豆鼓20g、黄连6g、生石膏20g(先煎)、菊花12g、薄荷6g、郁金12g、桂枝3g、葱白10g、紫雪散3g(冲服)、生白芍12g

推荐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3.危重型

临床表现:壮热神昏,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渴喜冷饮,舌焦糙无津,舌质红,苔黄,脉数。

推荐方剂:新定解毒息风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水牛角30g(先煎)、葛根12g、生地60g、淡豆豉20g、石斛30g、知母18g、生石膏30g(先煎)、玄参18g、生白芍12g、益元散20g、紫雪散3g(冲服)。

推荐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4.恢复期

临床表现:体温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渐小或结痂愈合,神志渐清,仍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推荐方剂:新定和营醒脾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当归15g、白芍15g、北沙参15g、生白术15g、山药15g、炒扁豆15g、炙甘草5g、茯苓15g、桑枝12g、炒谷芽10g、木瓜12g

 

十、预防

(一)一般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脑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二)疫苗接种

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年版)》规定执行。当针对流脑疫情开展应急接种时,应根据引起疫情的菌群选择相应种类流脑疫苗。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