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函〔2023〕482号)附件7 猩红热诊疗方案(2023
年版)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 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猩红热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GAS 又称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呈链状生长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0.6~1μm,排列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芽孢,易在含血培养基上生长,产生完全(β型)溶血。按细胞壁表面所含抗原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U(无I、J)19 组,猩红热主要由A 族为主。Lancefield 分类法根据链球菌表面多糖抗原的差异将链球菌分为18~20 个族(组或群)。 GAS 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目前已发现的毒力因子可分为菌体成分和分泌成分两类。菌体成分是菌体结构性毒力因子,与增强病原体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促进细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有关,主要包括细菌表面蛋白、荚膜、菌毛等。表面蛋白主要为M 蛋白,是最重要的菌体蛋白成分,也是GAS 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和血清分型依据。M 蛋白通过阻碍人类多形核白细胞吞噬而促进链球菌侵袭。M 蛋白的一些特定区域也可能作为共同抗原,与人体某些抗原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等。荚膜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具有抗吞噬作用及连接宿主上皮细胞CD44 的能力,是定植咽部的重要黏附因子。菌毛具有连接噬菌体、转运DNA、形成生物被膜、侵袭宿主细胞等功能。分泌成分是GAS 产生的多种分泌性毒力因子,其中毒素有致热外毒素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即红疹毒素,可致发热、猩红热皮疹、抑制吞噬系统和T 细胞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红细胞、血小板及损伤心脏的作用。产生的蛋白酶有链激酶、透明质酸酶、胞壁蛋白酶、分泌性脂酶等,与破坏宿主细胞、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干扰免疫系统有关。 该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可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三、发病机制 GAS 进入呼吸道黏膜后迅速繁殖, 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通过促进细菌与宿主细胞黏附,侵入深层组织,导致疾病发生。 在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等作用下,炎症扩散引起组织坏死。致热外毒素入血后引起发热,还可通过降低外源性内毒素阈值促进休克发生。红疹毒素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黏膜亦可充血或点状出血,形成“内疹”。致热外毒素充当超抗原与抗原提呈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及T 细胞受体β链V 区结合,刺激T细胞应答,产生介导组织损伤和休克的细胞因子,如IL-1、TNF-α、TNF-β、IL-6 和干扰素-γ,导致坏死性筋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Shock Syndrome,STSS)、川崎病和急性风湿热(Acute Rheumatic Fever,ARF),部分患儿在感染后2~4 周可出现心、肾、滑膜组织等处非化脓性病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 天,多为2~5 天。 (一)普通型。 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 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顶端可见粟粒状小疱疹;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 周末至第2 周开始脱屑,躯干常呈糠样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 部分患者在病程1~2 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二)脓毒型。 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粘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蜂窝织炎,亦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脓性病灶。 (三)中毒型。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头痛、剧烈呕吐,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型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四)外科型或产科型。 病原菌从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侵入而致病,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可有局部化脓病灶,然后向全身蔓延,常无咽峡炎。 (五)并发症。 1.感染直接蔓延侵袭临近组织器官,如颌下,引起颈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2.细菌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 3.非化脓性并发症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有: (1)风湿热:通常发生在感染后3 周左右。 (2)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感染后2~3 周。 (3)反应性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后10 天内。 近年来,由于足够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上述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