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为主,可出现核左移。 2.尿常规: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尿中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镜下血尿,感染2 周后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急性肾炎表现提示变态反应并发症可能。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细菌培养:咽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GAS。 2.核酸检测:PCR 法检测咽拭子等标本中GAS 核酸阳性。 3.抗原检测:快速GAS 抗原检测(RADT),敏感性可达60%~95%,特异性在95%以上。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 4.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 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价值。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有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相关流行病学史。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GAS; 2.咽拭子等标本中GAS 核酸检测阳性; 3.GAS 抗原检测阳性; 4. ASO 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 倍及以上升高。 七、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1.其他咽峡炎:猩红热患者在出皮疹前,其咽峡炎症状与疱疹性咽峡炎及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较难区别,可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皮疹消退较快,无脱屑现象,可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 3.其他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较为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形态学特点,相应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非感染性疾病。 1.川崎病:多见于低龄儿童,持续发热1~2 周,可出现皮肤、粘膜、淋巴结病变三联征,可有“杨梅舌”、猩红热样皮疹,手足指趾末端硬性肿胀及膜状脱皮,伴血小板增多,可以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等血管炎性疾病。 2.药物性皮疹:出疹前有服药史,皮疹常为多形性,可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无咽峡炎及“杨梅舌”。 八、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有助于缩短病程,预防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一)对症支持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补充水、电解质,给予必要的营养,高热可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退热。 (二)病原治疗。 1.一线药物。 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儿童50mg/(kg·d),最大剂量1000mg /d,分3 次,8 小时1 次,成人500mg/次,2 次/天,口服;青霉素G:儿童4 万~8 万U/(kg·d),分2 次,12 小时1 次,成人120~240 万U/次,2~3 次/天,肌内注射。疗程为7~10 天。 2.二线药物。 青霉素过敏史者,可选用头孢羟氨苄:儿童30mg/(kg·d),12 小时1 次;成人1g/次,一天1 次,口服。头孢呋辛酯:儿童20~30mg/(kg·d),12 小时1 次;成人250mg/次,12 小时1 次,口服。红霉素:儿童30~40mg/(kg·d),分4 次,6小时1 次;成人1~2g/d,分3 次,8 小时1 次,口服。疗程7~10 天。 (三)中医治疗。 猩红热之核心病机为疫毒之邪内郁化火,伤营动血,临床可分为普通型、重型、恢复期论治。 1.普通型。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继而高热头痛,恶寒,面赤,咽喉红肿疼痛,影响吞咽,皮肤潮红,丹痧隐隐,或伴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推荐方剂:解肌透痧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荆芥穗9g、牛蒡子12g、蝉蜕6g、浮萍15g、僵蚕10g、射干6g、淡豆豉10g、马勃6g、葛根12g、甘草3g、桔梗6g、金银花10g、连翘12g、薄荷6g(后下)。 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重型。 临床表现:壮热不退,烦渴面赤,皮疹密集成片,为细小丘疹,色红如丹,或见出血点或紫斑,皮疹自颈、腋下、腹股沟等处开始,继而遍布全身,压之褪色,咽喉红肿赤烂,伴有糜烂白腐,严重者烦躁谵妄或神昏抽搐,见疹后1~2 天舌质红绛起刺,3~4 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脉数而有力。 推荐方剂:凉营清气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水牛角30g(先煎)、赤芍12g、牡丹皮12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黄连5g、黄芩10g、栀子10g、桔梗6g、连翘12g、玄参15g、甘草5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 3.恢复期。 临床表现:痧疹布齐1~2 天后,体温逐渐下降,后可呈现低热,咽喉糜烂疼痛减轻,虚烦口干,或干咳少痰,夜间盗汗,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皮疹消退后出现脱屑、脱皮,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象细数。 推荐方剂: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南沙参30g、麦冬12g、玉竹12g、天花粉30g、玄参15g、桔梗6g、白扁豆10g、桑叶6g、甘草5g。 九、预防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 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 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