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函〔2023〕482号)附件8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 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 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 大小约为0.3~0.6μ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55℃湿热1 小时或者60℃湿热10~20 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 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进入血液循环的布鲁氏菌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细菌繁殖再次入血,发热等症状再现,可在全身各脏器引起迁徙性病灶,累及的脏器出现相应病变。布鲁氏菌内毒素及菌体还可导致变态反应性病变。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有特定的生存机制,通过阻断巨噬细胞凋亡、抑制Th1 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产生等免疫逃逸机制而受到保护,使病原体不易被清除。 四、病理改变 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弥漫性增生,器官受累时出现细胞变性及坏死,慢性期主要表现肉芽组织增生。 (一)肝、脾。 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实质坏死及库弗氏细胞增生等,可在肝门等部位形成肉芽肿。 (二)淋巴结。 感染早期几乎都会受累,表现为淋巴结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可发生坏死,出现化脓破溃。 (三)骨、关节。 主要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多侵及脊柱和大关节,引起骨质改变,甚至形成局限性骨质破坏、脓肿,也可见颅骨等少见部位骨质破坏等,继而出现广泛的骨修复,表现为软骨下和破坏灶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骨性强直以及肌腱韧带附着处骨化。 (四)泌尿生殖系统。 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相关病理表现。 (五)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脑脊髓膜炎,由细菌直接侵犯神经细胞和机体的变态反应两方面因素所致,病理改变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和硬化,神经纤维脱髓鞘。脑脓肿偶见发生。 (六)心、血管系统。 心脏病变相对少见,主要侵犯主动脉瓣、二尖瓣,可发生溃疡、穿孔。主要组织学改变为纤维化、肉芽肿及钙化。还可累及心脏内膜、心肌和心包膜,血管病变主要为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五、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 周,平均为2 周。 以寒颤、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发热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体温下降时可出现大汗。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呈痉挛性疼痛。关节痛多见于脊柱、骶髂、膝、肩等大关节,可为游走性刺痛。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约为2~3 周。部分病例可仅有低热。在此期间若未能得到规范有效治疗,在数天至2 周无热期后可再次出现发热表现,呈现出 “波状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损害等并发症。 病程在3 个月以内为急性期,3~6 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6 个月为慢性期。 (二)并发症。 多见于早期未得到规范有效治疗的患者。 1.骨关节:脊柱炎(多为胸椎和腰椎)最为常见,还可表现为外周关节炎(通常累及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和骶髂关节炎。 2.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小球肾炎、肾脓肿等。 3.呼吸系统:可见肺炎、胸腔积液。 4.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脊髓膜炎、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舞蹈症等,也可引起脑脓肿。 5.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内膜炎、血管炎、心肌炎等。 6.皮肤:包括斑疹、丘疹、结节性红斑、皮肤溃疡、紫癜、肉芽肿性血管炎及局部脓肿形成。 脑脊髓膜炎和心内膜炎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