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最新)

2025-3-24 19:24|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87| 评论: 0

摘要: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 ...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升高不明显。累及肝脏者可有肝酶升高。

(二)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血液、骨髓、乳汁、脓性分泌物、关节液、脑脊液、泌尿系统受累时的尿液等标本可培养到布鲁氏菌。由于布鲁氏菌生长缓慢,应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至少到1 周。

2.核酸检测:上述标本布鲁氏菌核酸检测阳性,可协助菌株鉴定。

(三)血清学检查。

1.初筛实验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阳性;

2)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阳性;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

2.确证实验

1)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仍有临床症状者且滴度为1:50++及以上;

2)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

3)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400++及以上。

需注意的是,不应以抗体检测滴度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四)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脊髓膜炎患者,可见脑脊液细胞数(淋巴细胞为主)和蛋白增高。脑电图改变为非特异性。骨关节影像学检查,脊柱炎时可见椎体骨质呈虫蚀状破坏,椎体边缘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椎间盘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伴相应椎间隙轻度狭窄,可形成椎旁脓肿;周围骨关节炎时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炎、骨质破坏等。

 

七、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有相关流行病学史。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血清学初筛试验任一项阳性者。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证试验中任一项阳性者。

(四)隐性感染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八、鉴别诊断

布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结核病

我国布病与结核病流行区多有重叠,临床表现类似,均可有长期低热、多汗、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原学以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杆菌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等)有助于鉴别。

(二)其他骨关节炎

布病性骨关节炎与其他骨关节炎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病原学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三)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四)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五)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九、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必要时延长疗程。根据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类型来选择药物及疗程。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给予高热量、足量B 族维生素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适当使用退热剂等。

 

(二)病原治疗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在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如不能排除结核杆菌感染,不建议使用利福平治疗。

1.无并发症患者(成人)的抗菌药物治疗,见表1

1)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

二线药物:因药物过敏或可及性等原因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2)慢性期和复发

慢性期和复发病例建议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无药敏结果,根据症状缓解程度适当延长2~3 个疗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