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临床分型 (一)轻型。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体温38.0℃以下,可有轻度乏力、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病情呈自限性,多在1 周内恢复,易被忽视、漏诊及误诊。 (二)中型。 多见于中老年,体温38~39℃,全身不适及肌肉酸痛明显,可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及腔道出血。 (三)重型。 多见于老年、有基础疾病或病后未及时就诊者,体温39~40℃甚至40℃以上,极度乏力,食欲不振,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皮肤瘀斑,可出现下颌、四肢等部位不自主运动,伴肌张力增高,嗜睡、神志恍惚或昏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合并肺部感染,消化道、肺、子宫等部位出血。 (四)危重型。 该型预后凶险,病死率极高。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1.昏迷、谵妄或反复抽搐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2.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 七、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轻度降低,血小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可轻度异常。通常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先于血小板减少。 随着病情进展至极期,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降低,AST、LDH、CK 进行性升高(可超出正常值10 倍以上)。重型、危重型病例铁蛋白、D-二聚体、CRP、淀粉酶、脂肪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等均可显著升高。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核酸检测:血液、呼吸道、尿液或粪便标本中SFTSV核酸检测阳性。 2.病毒培养:从血液、呼吸道、尿液和粪便标本等培养分离到SFTSV。 3.血清学检测:SFTSV-IgM 阳性;IgG 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之一,且符合临床表现者。 1.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 2.发病前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3.与感染的动物或确诊病例接触史。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SFTSV-IgM 阳性; 2.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SFTSV 核酸阳性; 2.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到SFTSV; 3.SFTSV- IgG 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九、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相鉴别。 如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病、斑点热、黄病毒感染、莱姆病、野兔热、巴贝斯虫病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二)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类疾病相鉴别。 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新疆出血热)、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三)与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的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如败血症、伤寒、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黑热病、EB 病毒感染等。相应病原体分类培养、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四)与导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等相鉴别。 如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骨髓穿刺或活检、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十、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有出血表现者尽量安排单间隔离。 2.营养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食或软食,保证热量供应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发热患者予物理降温,高热时可药物退热。 4.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者( 如低于20×109/L),可输注血浆、血小板。 5.病情进行性恶化且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危重型患者,酌情早期、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6.避免使用对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的药物。 7.重型、危重型病例应转ICU 治疗。 (二)并发症治疗。 1.病毒性心肌炎。 卧床休息,加强监护;控制出入量,量出为入,避免液体负荷过重;给予辅酶Q10、维生素C 等营养心肌治疗。 2.脑炎或脑病。 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等对症综合治疗;注意保护气道,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3.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考虑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者,可经验性给予抗细菌或真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核心病机为风温疫邪犯肺,卫气同病,疫邪内陷毒损脉络则转为重症。临床可分轻型、重型、恢复期论治。 1.轻型。 临床表现:患者有蜱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头痛,或咳嗽,或恶心,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薄腻,脉浮数。 推荐方剂:银翘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穗10g、芦根20g、白茅根20g、薄荷10g(后下)、赤芍15g、甘草15g。 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重型。 临床表现:高热,或伴皮肤斑疹,便血,或见咯血,尿赤,小便不利,舌质暗红,或伴瘀斑等,舌苔薄黄,脉细数。 推荐方剂: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水牛角30g(先煎)、生地30g、丹皮20g、赤芍20g、桃仁15g、连翘15g、生石膏30g(先煎)、白茅根30g、紫草15g、麦冬30g、五味子10g。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 3.恢复期。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推荐方剂:连翘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连翘12g、竹叶15g、生石膏15g(先煎)、青蒿20g、太子参20g、麦冬20g、北沙参15g、芦根30g、陈皮6g、甘草10g。 十一、预防 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 在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进行气道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离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