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神圣工巧”指通过望、闻、问、切达到具有如神识、圣明、工专、巧匠这样精准显著的诊病医疗技术,用以形容医疗临床能取得显著甚至神奇的疗效,或指代技巧娴熟、医术高明的医生。现也用以形容具有突出技术、能力以及效果。典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从篇名可知是关于运气学说最真切、重要的长篇论述,实际也是运气七篇的总结,是讨论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的专篇。主要讨论了五运六气的有关概念及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机理、证候、诊断、治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运用规律。所以本篇是《内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跟“神圣工巧”相关的原载: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这是在神医岐伯讲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当年谁所主时“补泄”之法后,黄帝继续说:“讲得好。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正常的从化(量化演变)与异常的变动(本质生变,即过而为“邪”)。医经上说,邪盛的实证用泻法治疗,正衰的虚证用补法治疗。我把这些治疗原则传教给方技之士(即医生)们,但他们在临床上运用以后还是不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能得到广泛的运用,且疗效准确显著,达到如同用鼓槌敲鼓、手拔棘刺、雪洗污浊一样立竿见影的应和程度,使他们都能成为技巧娴熟、医术高明的医生,您能讲给我听听吗?”岐伯说:要仔细地分析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的变化及其机理等在内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制,诊断准确无误,不违背六气平和的准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这是黄帝想让岐伯讲讲六气化变的机制要点,以便让其他医生掌握后能“工巧神圣”。 传为东周战国时秦越人所著基于《黄帝内经》理论,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包括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和针法等方面的81个问题,首创“独取寸口”切脉法的古典著作《难经》第六十一难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是对“工巧神圣”的一个解释——中医看病的境界,看一眼就知道你有什么病的,就很神仙一样,很厉害;听你声音就知道你有什么病的,就跟圣人一样,也很厉害;需要询问而能把搞清楚出的,说明这医生很有功夫(专精);需要通过切脉把病分辨出来的,这医生也是很有技巧的。这是对望、闻、问、切四诊医技达到最高水平时诊断效果的评价,分别对应“神”、“圣”、“工”、“巧”描绘的程度,也是形容或比喻技艺娴熟、术学高明的医道或医者。 而运气学说创始人、唐朝大医王冰(约710-805年,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针曰‘工巧’,药曰‘神圣’。”这直译或者表面的意思是说,用药物治愈病人者谓之“神圣”,用针刺治愈病人者谓之“工巧”。但笔者认为,这是王冰以“针”
,意针灸砭石之术,指代中医技术操作或(和)外科诊疗,以术、器层面操作为主;以“药”,意内服、外用各种药物疗病之法,指代中医理论应用或(和)内科(只分内外科时),以道、法层面应用为主。也就是王冰之释侧重说明医之道、技追求之所在与方向,或说指出医术、医技这两方面对应的应用要求、高度。这反应和形容了医道之高深、医术之巧妙。 总之,关于“神圣工巧”, 两家虽各有所重,但总体还是不仅体现了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技法,而且指代和形容医疗技术的精湛和医者的智慧。现也用以形容具有突出技术、能力以及效果的人或物。 声明:国正行中医药研究院出品,独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