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先民,大约在4000年前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湿润,植物、菌物、动物等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为傣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傣族人民在适应生存环境和抗御疾病的斗争中,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治病方药知识,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傣医药 在傣族聚居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木本植物贝叶棕,又称为贝多罗树、扇椰子树,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戈兰”。贝叶棕的叶子经加工后可以成为刻写文字的材料——贝叶。公元7世纪前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从印度经缅甸、泰国传入中国云南边疆地区,傣族人开始在贝叶上刻写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些刻有文字的贝叶被后世称之为“贝叶经”。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不仅记载了佛教经典,还包含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俗礼仪、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医理医药等内容,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以贝叶经流传于世的傣医药古典文献,主要有《档哈雅》(医药典)、《嘎牙桑哈雅》(人体解说)等。这些文献所构建的傣医药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解说、“四塔五蕴”理论、疾病论治、“风病论”、诊病方法、药物学、制药方法、方剂学等。其中,“四塔五蕴”理论是傣医药学的核心理论。 “四塔”的“塔”意为种类、界别。傣医以“四塔”(土、水、火、风)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五蕴”(色、识、受、想、行)来说明人体的五种变化。在人体中,“四塔”主内,“五蕴”管外,“四塔”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五蕴”的功能。“四塔”功能如果不足,气血亏虚,则“五蕴”发育缓慢而不全,人的状态是容貌晦暗,反应迟钝,精神萎靡,思维滞后,认知和辨别外界的能力差。“四塔五蕴”被傣医比喻为支撑傣家竹楼的人字架,缺一不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只有保持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人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则将会生病。 据《傣医诊断学》介绍,傣医诊病类似于中医,也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诊、问诊、闻诊、摸诊。其中,摸诊既包括摸脉又包括摸体。摸脉,除了摸手腕寸口脉,还摸前额两侧动脉、耳前脉、足部脉;摸体,包括摸前额、鼻尖、耳朵、肌肤、背部、脘腹、胸部、肢体等。 傣医用药以植物药为主,诊断治疗时运用“四塔”理论指导临床辨病、立法、选方、用药,通过调整患者体内土、水、火、风的平衡协调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雅叫哈顿”是傣医知名度很高的一首“经方”,相传为利用古代5位神医传下的宝药配制而成。现代配方由小百部、藤苦参、苦冬瓜、箭根薯、羊耳菊根、蔓荆子茎叶组成,主治感冒发热、喉炎、胸腹胀痛、虚劳心悸、月经不调、产后流血等。1977年,“雅叫哈顿散”首次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后逐渐成为一种人们普遍认知的中成药。 睡药疗法入“非遗” 傣医依据“四塔五蕴”理论辨病施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针对不同病情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可以区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大类。内治法主要是指口服依方配搭的药物。外治法指运用铺敷、涂抹、水浴、蒸熏等方式让患者身体直接接触药物一类治病方法。睡药疗法是傣医最为出名、最具特色的一种外治法。2011年5月,“傣医药(睡药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睡药疗法,傣语名为“暖雅”,“暖”为睡觉之意,“雅”为药物之意。这种疗法的孕育,与傣族聚居的自然环境有关。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风湿、关节疼痛等疾病多发。傣族先民在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逐渐形成了以草药外治为主的疗法。老傣文出现并逐渐成熟后,傣医的医疗经验被记录于贝叶或绵纸上,在《档哈雅》等古书中出现关于草药外敷、熏蒸应用的记载。13世纪末土司政权建立后,设立民间医官(“摩雅”)整理傣医药知识,睡药疗法等外治法的操作流程(如草药配伍、蒸煮时间、患者体位)渐趋规范化。睡药疗法分为冷睡和热睡两种具体疗法。 施行冷睡疗法时,医师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处方,采集鲜品药材切碎捣烂(亦可使用干品),加入适量的药酒、旱莲草汁拌匀后,取一半药物平摊在睡药床上并覆盖纱布,患者仰卧在药床上,然后用纱布和另一半药物均匀地包敷患者周身(面部除外),再用厚布将患者包裹起来。一次治疗的时长视病情而定。此疗法具有清火解毒、退热镇惊、除风止痛、养护脏器的功效,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出现的高热不退、惊厥抽搐、神昏谵语和类风湿病、周身关节肌肉红肿等疾病。 施行热睡疗法时,医师按病情治疗所需配备相应的干品或鲜品药材,置于锅内加水、酒炒热或蒸热,取出一半药物平摊于睡药床上,不停搅拌药物当其温度降至40℃上下时,撒入外用追风镇痛酒1000毫升,充分拌匀。余下操作与冷睡疗法基本相同,只是患者身上需要加盖保温的被子。一次治疗时长为30至60分钟,要让患者浑身出汗,以达到开汗孔、通气血、除风毒、止疼痛的目的。这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酒瘫症、痛风、痛经、老年性腰腿痛等疾病。 睡药疗法有对应于不同疾病的药方,如痹证方、防感冒除痧方、妇安康方等。每次治疗使用干品药材约为7千克,各种药方都选用傣族聚居区雨林中纯天然野生的道地傣药材,就地取材,资源丰富。常用药材为香茅草、小驳骨叶、冰片叶、蔓荆叶等。 外治法特色鲜明 除睡药疗法(暖雅)、拔罐疗法(过)、推拿按摩疗法(闭)之外,傣医还有多种与药物有关的外治法。外治法不仅用于治疗内科、外科、骨伤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对调节人体亚健康状态也有很好的效果。这些疗法体现了傣医内病外治、外病外治、内外合治的传统外治特色。 洗药疗法(阿雅) 药物加水煎煮后,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浸泡在药水中进行治疗。此疗法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感冒、中风偏瘫后遗症等疾病,还可用于健康或亚健康群体的保健,如消除疲劳、延缓衰老、滋润肌肤、养颜美容。 拖擦药物疗法(咱雅) 药物碾细粉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蒸热或蘸热药水、药油、药酒,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从左至右,顺着患者的经筋循行路线拖擦周身或局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后遗症、面瘫等病症。 熏蒸药疗法(烘雅) 将药物置入熏蒸器底锅的水中,煮沸产生热气后,让患者位于特制的熏蒸器(木桶、锅、蒸箱)内,接受药物蒸气的全身或局部熏蒸。此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寒湿痹证、月子病、肥胖症、风疹、麻疹、黄疸病等,对于健康者则有解困除乏、排毒养颜、预防疾病的作用。 刺药疗法(沙雅) 使用棉签蘸药酒(药油、药水),边涂搽边用消毒梅花针轻刺患处至皮肤微发红。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亦可用于治疗中风病、硬皮病等。 包药疗法(果雅) 根据治疗需要,将冷药或热药包敷于患处。用于治疗骨折、跌打损伤、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疔疮脓肿、虫蛇咬伤、高热、包块肿痛、腮腺炎等。 搽药疗法(达雅) 根据病情选择药油、药水或药酒,涂擦患部。用于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也常用于治疗风疹、斑疹、癣、疔疮脓肿、风湿病、跌打损伤等。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使用。(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续琨 吴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