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核心气学概念,虽然《内经》部分篇章乃至后世多将卫气与营气相并,称之为营卫之气,似乎二者是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概念。但实则卫气概念涵盖甚广,其地位与作用远非营气可匹配。这不仅体现在《内经》认为卫气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与针刺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内经》所阐述的重要病证,如不寐、肠蕈、胀、隔、疟、喘等,其病机阐释皆是基于卫气紊乱而展开。但与营气内涵与理论相对简单、清晰不同,《内经》卫气的循行线路存在多重,其概念内涵与气、阳气、真气等皆存在一定的混杂与交叉,导致后世无法形成对卫气理论的系统认识。因此,本文基于《内经》与先秦文献,对卫气的概念的形成以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卫气概念内涵溯源 (一)古代哲学气本根论在医学实践中的转化 气是先秦哲学对宇宙本源与生命本质认识形成的基本概念。《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战国时期哲学家宋钘、尹文以气解道,《管子·内业》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通乃生。”提出气生万物论,将气视为万物的本根。庄子则将其用于解读人体生命的本源与本质,《庄子·知北游》亦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之论。这一思想渗透至《内经》医学体系。 从哲学层面,《内经》视人之生命为气的凝聚,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则言“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气”抽象的哲学内涵在医学实践中不断被具化、被分化,形成生命体中众多属性不同、内涵各异、作用有别的气学概念。其中,卫气是《内经》阳气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疾病发生理论,尤其是灸焫治病法的医学实践体悟。 (二)经脉上行循行模式与灸焫疗法密切相关 拘于古时恶劣的气候环境,古人首先面临的是寒邪对生命的威胁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秦汉医学简帛,如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以寒邪所致疼痛作为经脉主病进行表述,而且数条经脉病证中皆谈及寒邪为病。《内经》更是以寒作为最主要的致病邪气来定位。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寒”在《内经》共被述及855次,比含义广泛的“风”之524次都高出甚多。同时,病证类专篇如《素问·举痛论》《素问·痹论》《素问·热论》《素问·咳论》《灵枢·百病始生》等,皆是将寒邪作为基本致病因素。与此相对,活的人体皆具温热之性,故作为人体基本构成的气,极易从温热属性对其进行定位。马王堆医学简帛《脉法》对气的性质描述,已经呈现出温热之性,言:“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张家山汉简《脉书》:“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呴也。”呴,《集韵》解“气以温之也”。而《内经》亦是如此,《灵枢·决气》谈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内涵,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熏肤”即是温煦之意。对此处“气”之所指,后世医家有“宗气”与“卫气”之争,但实则本文仅笼统称之为“气”,并无卫气、宗气之具体称谓,同《脉法》表达的是气的温热属性含义相近。 同时,热具升散之性,故人体之气易于上行,气逆乱形成的最常见的病理状态为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足部寒冷最为常见,故古人多以气虚或逆乱而寒邪自足生视为寒邪侵入、疾病发生的核心路径。《灵枢·小针解》言:“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灵枢·百病始生》论积的发生时亦强调寒湿自足而侵入人体,并由此形成了本篇著名的疾病发生学理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在这种背景下,养生重视足部保暖成为必然,而灸焫亦自然成为养生、祛病的重要措施与方法。马王堆医学简帛《脉法》言:“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气上而不下,则视有过之脉,会环而灸之。”张家山汉简《脉书》有近乎完全相同的记载。按照《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疾病种类、治疗措施,灸焫则源自天气尤其寒冷的北方之域,其言“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以灸焫御寒系具鲜明地域特质的基本防病之法。 在“暖足”为基本的防病、祛病措施下,古人很容易发现,仅仅灸焫手足,不仅可以全身温暖,防病能力增加,而且可获得对人体各部,包括头面、躯干、脏腑之病的治疗。马王堆医学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即是阐述了十一脉自手足而向上的循行路径,其所描述的灸治病证,包括循行所有部位的疼痛、头面官窍、相关脏腑的病证。在《内经》中有大量针灸经脉穴的记载,有医家认为,经脉穴是手足腕踝关节的原穴。灸治手足而获得头面、脏腑疾病的治疗疗效,与最易出现的上热下寒之病理现象结合,易于得出结论,气具有自下而上的运行性。故基于《足臂》《阴阳》重视灸治的文献,可以推论:经脉之气的上行性循行模式,应与灸焫疗法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 (三)卫气概念的产生 在《内经》之前的秦汉医学简帛,虽然有大量的气之术语的使用,如“却谷食气”“除中益气”等,但尚未见到“卫气”这一术语的记载。而在《内经》中,卫气出现并成为核心术语,应是随着对寒邪致病、灸焫治病等医学实践的积累而对“气”概念进一步具化的产物。如同笔者曾撰文认为,《内经》早期的医学理论,主体是源自不同医学实践方法的发育。营气的概念,是随着针刺疗法、经络理论的建构而促生的概念,同样,卫气则与灸焫疗法密切相关,故在《内经》诸多经文,营与血、卫与气,处于时分时合的状态。《灵枢·寿夭刚柔》之“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即是如此,表明营源自血,具有与血的一体性;卫则源自气,具有与气的一体性。 考“卫”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字形为“ ”,是士兵围绕营房巡卫之意,故《说文解字》将其解读为“衞,宿衞也”。在“气”的概念基础上形成“卫气”之组合词,表达了秦汉之际医家对哲学之“气”进一步的深化与具化,即在对气所具有的温热之性基础上,亦增加防御功能、循行特征。《内经》关于卫气的表述,主体是基于以上几种属性展开,如《灵枢·本藏》描述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表达了卫气的温养、抵御之性。而《灵枢》之《营卫生会》《卫气》《卫气行》等篇,则表达了卫气循行周流的特征,如《灵枢·卫气行》言“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这种循行周流,是卫气能够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前提,故《灵枢·上膈》言:“卫气不营,邪气居之。”营,即周流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