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发出与循行的三种模式 按照《内经》理论,卫气的发出与循行有三种模式,表达着临床实践发现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一)始于手足末端,上行至头面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内经》所论卫气发出与循行的主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源自灸焫治病。经脉是气运行的主要载体,马王堆医学简帛《足臂》《阴阳》即是阐述了手足十一脉自手足末端而向上的循行路径,尤其是《足臂》,在表述了各条经脉循行路径、所主病证之后,皆有“久(灸)……脉”之语。火灸产生温热,不仅可以治疗施治部位的病证,同时可以治疗头面部、脏腑、躯干部位的病证,表明温热之气的上行性。《灵枢》之《九针十二原》《根结》《卫气行》等诸篇提出的五腧穴、十二原穴、根结穴、标本穴等理论,皆是以四肢末端为起点,向头身循行的上行性模式,这一模式,在针灸临床具有主导性价值。 其次,这一模式亦正契合了医学早期扁鹊医学之“诊脉察病”的诊治特点。诊脉的部位以动脉点为主,而腕踝关节附近,则是动脉点比较集中呈现的位置,包括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手少阴心经的神门脉、足阳明胃经的跗阳脉、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脉等等,《灵枢·动输》有“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之文。十二经理论产生于实体的血管,这在医学界已是共识。 第三,这一模式,亦契合了生命哲学的特征,即万物生长,皆具自下而上的态势。《周易》大成卦六爻自下而上的排序,即体现着万物生长的态势,属于生命哲学的特征。 (二)始于头部,下行至四末 卫气除沿十二经自下而上循行之外,按照《内经》理论,亦有自头面向下循行的路线。《灵枢·卫气行》记载:“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其“昼行于阳二十五度”的循行具体路径为:“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文中表达了六阳经皆是从头面官窍下行至四末的模式。《灵枢·根结》有一段难解的经文,是六阳经皆有头颈与足胫两种入注模式,如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所入之位,应是六经从表浅入于体之深部大经的位置,这些入注的部位,即除与《本输》篇基本吻合的足胫部的五腧穴之外,尚有于颈部的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扶突。那为何会有颈部穴位的出现?后世注家基本皆仅就穴位的位置进行注解,而缺乏出现理论背景的解释。实则这一入注穴位,是与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相呼应,是对源自头部的六阳经的经气由头面之表浅,入于躯干之深层位点的表述。 卫气之始出之位,之所以有头面分支,是古代天人医学的体现。人体之气,除自下而上的生命本体之气,亦需不断接受天阳之气的灌养。而这一思想,在马王堆《十问》的房中术中即有体现,其“群精皆上,翕亓(其)大明”之论,“大明”即太阳。日月合明,大明为日,小明为月,“群精皆上”为精髓自下而上补益脑髓,而“吸其大明”是吸收天地间的清阳之气,与肾精相抟,同补脑中。 (三)始于中焦,沿十二经循行流注 这一起点与循行,记载于《灵枢·营卫生会》,原文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本段内容,广为后世医家接受,认为卫气与营气皆源自水谷之气,二者有脉内脉外、性质清浊之分,并形成一个定论,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存的概念。而实则本文所论,仅是卫气发生的部分内容,与生命活动的维系认知密切相关,即除自身的生命之气、天阳之气的灌养,人体生命,需要不断接受地之五谷之气的补益,体现生命的“天地合气”。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段经文之下,尚有“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之论,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的具体路线记载于《灵枢·卫气行》,与前文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的“营卫相将”而行的模式不同,是卫气不同循行路径的表述,不应混为一谈。 以上三种模式,形成的是卫气源自四肢末端、灌养于天阳之气、补益于地之水谷之气的状态。体现着生命之气的发出与补益、灌养之态。 《灵枢·营卫生会》有一段经文后世争议颇大,即“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对“卫出下焦”之说,后世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系卫气出于上焦之误,如杨上善《太素》言:“卫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一种认为是卫气本出于下焦,如张介宾《类经》言:“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如果结合《内经》整体的卫气理论,当为对营卫二气发出、循行基本模式的概括,卫气应源出于下焦,故“卫出下焦”是无误的。(本文摘编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一文,作者: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