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推理作为科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医学本身并没有模型化推理的概念,但相关研究表明,在人类的认知演化史中,模型化推理的出现要早于传统的逻辑推理。实际上中医的理论建构与临床思维,普遍地运用了模型化推理的方法,故从模型化推理的角度研究中医思维方法,有助于揭开中医思维的神秘面纱。 模型化推理,即以模型为基础的推理,是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它通过建构和研究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从而来认识未知对象。模型可以分为实物模型与思想模型。 中医学理论的建构与临床思维,广泛地应用了模型化推理的方法,涉及藏象经络理论的建构、气血循环的认识、病因理论的形成、临床辨证、治则治法的确立以及中药、方剂配伍等各个方面。如《灵枢·海论》基于浑天说自然界有四海,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的原理出发,类推出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等四海。中医经脉理论的建构,一方面以“树”为模型,提出了经脉起源于四肢末端的向心性走向,建构了经脉标本、根结等理论;另一方面,以水、日月五星循行为模型,建构了气血循环理论,所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脉度》)。中医六淫病因,正是古人采用了模拟方法,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类气候变化为模型,将人类通过对“六气”的身体体验获得的普遍常识,投射到人体疾病状态下六组病因的目标域之上,建立的六种病因模型。其实质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中医的“证”是古人所建构的辨识疾病的模型,它是古人在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外观的生命现象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分的联系,对收集到的各种病象进行思维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是从整体的、动态的与功能的角度,揭示人体病理变化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故国医大师陆广莘认为辨证求本,是对证的出入信息的“中介主体”的模型识别。 模型化推理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以及科学思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些模型在长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上升到人们的信仰层面,成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惯用模式,如阴阳模式、三才模式、五行模式等。这些模式推理在中医学中普遍应用,其推理的原理大致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异级同构、同气相求以及效应验证等。 中医学是一种以直观和形象化事物为模型的推理,这种推理方法较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可能更加原始,更加普遍。因此,中医模型化推理常常表现出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保留了人类直观地认识事物的自然特征,与现代科学的模型化推理相比较而言,具有经验与实验、黑箱与白箱、象数与数学、定性与定量、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固化与演进等诸多差异。(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