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

2025-4-5 20:13|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111| 评论: 0

摘要: 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提供,有利于提高目标人群覆盖率。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喂养行为评价、营养状况评价和咨询指导。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常住的0~3岁婴幼儿及其养育 ...


(二)咨询指导

1.喂养行为咨询指导

针对喂养行为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养育人针对性咨询指导。帮助养育人充分认识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及饮食行为培养的重要性,了解自身在日常喂养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喂养行为,建立正确喂养方式。

 

1)婴儿满6月龄前

针对未纯母乳喂养者,了解未纯母乳喂养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指导,强调母乳喂养的益处及优势,鼓励倡导纯母乳喂养。

针对哺乳次数不足、不能按需哺乳者,加强回应性喂养指导。回应性喂养强调喂养时长和频次由婴儿进食意愿和需求决定,包括按需哺乳和逐渐形成规律的喂养方式,核心是及时识别婴幼儿发出的进食需求并迅速做出喂养回应。婴儿的进食需求若不能得到及时回应,会导致婴儿进食量和进食时间不稳定,影响营养摄入和吸收,也会导致婴儿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长期不能按需哺乳,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告知养育人在3月龄前都应按需喂养,只要婴儿有哺喂需求,母亲即可哺乳,此后逐渐规律喂养。

针对喂奶量不适宜的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者,强调应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喂奶量,防止喂养不足或喂养过度。允许每次喂奶量有波动,避免采取不当方法刻板要求每次婴儿摄入固定的奶量,但每日喂奶总量要达到要求。

 

2)满6月龄至满24月龄

针对辅食添加种类、频次不适宜的养育人,强调辅食添加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告知恰当的添加种类及添加频次,指导建立正确的辅食添加行为。

针对每日添加的辅食或食物中未含富铁的动物性食物的情形,告知养育人这可能导致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强调每日要给婴幼儿添加富铁动物性食物。对于以添加蛋黄给婴幼儿补充铁的情形,要告知养育人蛋黄的铁含量相对肉类来说较低,仅添加蛋黄而不添加肉类,对铁的补充量不足。

告知养育人添加辅食应当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添加辅食应从每日一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添加辅食还应当从单一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逐次引入。开始可选择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每次喂食1小勺,逐渐加量。待婴儿23日习惯一种新食物口味后,再添加另外一种,逐步刺激味觉发育。引入新食物12日内,婴儿若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当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试小量喂食。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严重,应当及时就医。

针对哺喂奶量不适宜的养育人,强调应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调整饮奶量,防止喂养不足或喂养过度。

 

324月龄至36月龄

针对膳食不均衡、幼儿进食食物种类不适宜的情形,告知养育人膳食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告知恰当的进食食物种类。

针对进餐次数不适宜的情形,指导养育人为幼儿提供每天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两正餐之间间隔45小时,加餐与正餐之间间隔1.52小时,加餐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一次。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配以少量松软面点。

针对幼儿饮食行为不良的情形,告知养育人幼儿专注进食和自主进食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定时定位就餐,避免进餐时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2.营养状况咨询指导

1)针对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等营养不良。指导养育人改变不良喂养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养育人及时监测婴幼儿身长(身高)、体重等指标,开展自我评估,评价婴幼儿营养状况是否好转。如仍无明显改善,及时就医。同时,了解婴幼儿是否存在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如存在上述疾病,应告知养育人会影响婴幼儿营养状况,并指导养育人尽快带婴幼儿接受治疗。

2)针对超重肥胖。在及时纠正不良喂养行为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均衡膳食,限制婴幼儿摄入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加工食品以及含糖饮料。指导养育人监测婴幼儿身长(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的增长趋势和水平,根据身长(身高)、体重增长情况调整喂养量和饮食结构,鼓励婴幼儿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如爬行、走路、跑步和玩耍,促进吃动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3)针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强调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的危害,纠正养育人不良喂养行为,指导养育人每日为婴幼儿添加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同时,应了解是否存在导致婴幼儿铁缺乏的其他风险因素。如双胎、早产等造成婴幼儿从母体获得铁储备不足的情况,胃肠疾病、牛奶蛋白过敏等影响铁吸收的情况。告知养育人缺铁性贫血的婴幼儿需规范接受铁剂治疗和随访,婴幼儿经2次治疗随访无明显改善,应及时转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