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管理架构 1.管理体系。组建独立事业法人的医共体办公室并实体化运行﹐由卫健委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下设行政管理﹑医教科研、绩效考核、后勤安全、财务审计、医保管理﹑数字健康﹑医疗质量﹑药品耗材﹑医防融合“十大管理中心”,由卫健﹑医保、财政﹑编办等部门协同管理,各中心负责人由卫健、医保两部门中层干部担任。 行政管理中心统筹谋划和日常事务协调﹐医教科研中心负责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教研工作。绩效考核中心负责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后勤安全中心负责安全生产及后勤保障。财务审计中心负责预决算﹑财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医保管理中心负责医保资金兑付及医疗行为督查。数字健康中心负责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维护。医疗质量中心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药品耗材中心负责药品﹑耗材及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医防融合中心负责重点人员疾病筛查和管理。 这个组织架构﹐在市级层面组建医共体办公室,注重发挥卫健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并联、整合等方式,让医共体“嵌入”原有的架构体系﹐既分工明确﹐又多方协同,从而有效地减小阻力、汇聚合力﹑提高效率。 2.强化统筹。为破解医保﹑编制、薪酬等方面的堵点难点﹐保障医共体高效运行﹐我们着力构建医共体内部管理机制,在医共体成员单位法人地位、功能定位、人员身份﹑政府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人员﹑财务﹑药耗、质量﹑信息﹑医保“六统筹”。 人员:统一调配、上下流动﹑镇编村用。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药耗:用药目录接轨﹑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质量:统--培训﹑统一质控﹑统一考核。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结果互认。医保:统筹使用、考核分配、结余留用。 对照国家﹑省相关指标体系,我们立足县域实际﹐从服务能力、运营质效﹑医保管理等10个方面﹐确定50个监测指标,每月分析研判,统筹调度推进,持续提升医共体运行水平。
(三)“十大中心”建设 1.临床检验中心建设。依托各县(市、区)人民医院(或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建成临床检验(病理)诊断中心,借助有资质的物流公司,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为疾病诊断、治疗和追踪观察提供同质化的检验及诊断结果,行使县域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病理诊断会诊服务等职能﹐提供业务指导和督查﹑举办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班。 2.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心电诊断中心是以县级龙头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心电图室为基础﹐以区域心电网络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县域心电诊断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县域医共体(县级龙头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主体﹐接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扩展到村卫生室内心电检查、诊断集中审核﹐提升心电诊断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3.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县域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建设﹐促进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同城互认,提高县域影像诊断水平。 4.智慧急救中心建设。以县级急救医疗站为基础﹐以县级人民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平台﹐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及特点,对县域内各急救点的急救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高效、准确地完成县域范围内的各项急救任务。 5.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县级远程会诊工作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实施分级诊疗的工作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效联动,同时对接北京、上海﹑南京等知名三甲医院﹐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6.区域审方中心建设。以县级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药学科为基础,以县级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县域药学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处方、医嘱集中审核,提升药学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7.随访服务中心建设。以县医院为基础﹐依托县医院数据库由诊疗系统﹑体检系统(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公共卫生系统以及通过医防融合专项行动主动发现的管理对象构成。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随访管理。 8.送医送护中心建设。借助“互联网+”,围绕“防”、“治”、“养”,统筹调度全县域内医疗力量﹐发挥县级医院技术支持作用﹐开展送医上门、送药上门(见药物配供中心)、送护理上门、送健康促进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常见病的康复指导﹑中医适宜技术﹑线上咨询问诊及上门换药等服务。 9.药物配供中心建设。借助“互联网十”,将全市药品供应连成“一张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可以开到县级医院的药品目录,提升基层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10.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以县级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为基础﹐以县级医院(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优质资源利用﹐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复用无菌物品的规范处理,促进区域消毒供应同质化管理服务能力。
五、前景展望 “十大中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大幅度压缩接诊到治疗的时间,方便群众就医﹐有效地降低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减少交通费、食宿费和误工费﹐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十大中心”有效地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地﹐使更多的病人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减轻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十大中心”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市卫生服务行业向更全面、更完善、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有效提高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力策应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东台市卫健委“十大信息中心”项目建设对于东台市的卫生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在未来对于东台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