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范式演变看中医药教育

2025-4-9 12:45|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93| 评论: 0

摘要: 中医相继呈现出巫医、道医、儒医、中西医结合、新医科五种范式。从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巫医,到人文主义影响下的道医与儒医,再到西医学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中西医结合与新医科,中医范式演变在为中医药教育积累历史经 ...



中西医结合范式及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

晚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西方传入的西医学影响,中国医学界先后产生了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等思潮和相关实践。从科学研究到教育模式,均发生重大范式转换。从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医和儒医范式,转变为科学方法与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中西医结合新范式,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医疗与科研领域的一支制度化、专业化的力量。2019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努力,中西医结合范式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从中医热毒症、清热解毒法研究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从中医血瘀证、活血化瘀法研究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运用通里攻下法研究和治疗急腹症,在恶性肿瘤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明青蒿素并治疗疟疾,基于以毒攻毒理念运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均是中西医结合范式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西医结合范式是中医发展史上最显著的一次范式演变,科学方法取代传统儒道人文主义成为古典中医学发展的新动力,现代中医药教育也从废止中医的危机中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49年后成立的中医高等院校参考了国外大学建制,在学生来源、学习内容、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古代官学以及民间师承。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中医学典籍,也需要了解西医学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上,将西医教学法引入中医教育,同时还引入了西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可否认,以中西医结合范式为主导的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然而,在中医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西化的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因此学界和社会上针对中西医结合范式以及中医院校教育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对中医专业开设西医课程、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事科研以及中医临床分科也都产生了质疑。事实上,正是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院校教育推动了中医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中医院校教育在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上的价值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真正的问题是,中医的发展不应以西律中、丧失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西医的成果,并不会对中医的发展构成威胁。相反,两种医学的交流互鉴带来的是人类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模式。至于临床分科,唐代的太医署就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等划分。学科分化其实是科学进步的标志,同时学科分化也会受到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因此,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全科—专科—全科—专科—全科”的人才成长规律,既有整体观念又有临床专长的中医药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医疗需求。

 

新医科范式及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

2018年,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医科”的要求。新医科的提出代表了医学范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强调了跨学科的整合、个体化医疗、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综合健康管理理念,以及将现代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实践的时代要求。

新医科的产生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二是医学界对生命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三是科技革命为新医科发展所提供的技术和产业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郭晓奎在《对新医科的理解与认识》一书中指出,“新医科的核心内涵在科学层面主要是系统性和整体性,在技术和实践层面主要是精准、数字和智能”。一方面,新医科范式的科学体系主要体现为系统医学和整体医学,将人体内部各生物组织与所有生命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领域,强调从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将人体生命健康看作动态整体过程。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学科交叉和系统集成。另一方面,新医科范式的医疗体系主要体现为精准医学、智能医学和数字医学: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基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为目标,综合多组学研究、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而形成的新医学模式;智能医学包括智能诊断、智能防控、智能医疗、智能健康、智能医院等,是将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可穿戴诊疗设备、大数据技术等应用于医学领域而形成的新医学服务模式;数字医学则将信息科学与医学进行交叉融合,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应用软件、传感器等数字工具实现人体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新医科范式的医疗体系强调预防与治疗并重,强调对疾病的全面治疗和对健康的综合管理,将人体内在机制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纳入到治疗体系中,以弥补单纯治疗的不足。新医科范式不仅体现了中医学注重生命整体性、系统性、过程性、个体性的深刻洞见和临床优势,而且借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工具可以实现中西医学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跨界整合,有助于立足中医引领现代医学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新医科范式是中西医结合范式的进一步演进和深化,也是回应新的科技革命的现实需要。新医科范式对中医药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四个方面。在专业建设上,中医院校要及时对已有专业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同时借助学科交叉发展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医院校应充分整合全校多学科课程资源,通过通识课等模块补充优化“中医学+X”交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中医院校教师应转变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医教协同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在师资建设方面,中医院校应当树立大医学、大人文的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引进文科、理科、工科等领域的师资融入中医学交叉学科研究和交叉课程体系,同时通过集体教研、多学科培训等优化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

当前,新医科范式下的中医药教育尚面临不少问题:中医类核心课程的课时数不断缩水,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负担过重,实践教学时间过短,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实战能力差,学生中医基本功不够扎实,中医思维弱化。对此,中医院校应当以中医“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授课基础,优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专业”体系,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重塑学科知识结构,推进医教研产深度融合,增加师承教育内容。具体而言,有六点建议:一是要重新设计与新医科建设相适应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探索开设中医学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交叉专业;三是要挖掘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四是要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结构与视野;五是要培育建设“理—工—文—医”相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六是要鼓励跨院校、院系、专业进行科研或教研合作。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科学与人文兼具的综合性学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次展现为巫医、道医、儒医、中西医结合、新医科五种范式。中华医学因应时代文化机缘,唯变所适,显示出中医历久而弥新的医道真理与文化价值。随着中医范式的不断演变,中医药教育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总体上体现出医德与医术并重、科学与人文并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并重的特点。中医教育一直保持着对不同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开放性态度,例如古代天文历法知识、道家与儒家文化、西医学知识,以及现代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在新医科逐渐成为主流范式的时代,高等中医院校需要把握中医学范式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教育经验,以开放的胸襟、长远的眼光谋划中医药教育新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更多具备“中医的心、科学的脑、国际的眼、智能的手”的现代中医药人才。(王耀献 魏孟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