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概述

2020-2-14 20:33|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1438| 评论: 0

摘要: 《难经》秦越人(扁鹊)所作,被认为是可以羽翼《灵》《素》的中医经典著作(四大医典之一),其寸口诊法,对奇经八脉、三焦和命门的论述均为后世所继承。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 ...

《难经》概述 


《难经》出处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秦越人(扁鹊)所作。《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难经》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

书中首创独取寸口及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脉证相参的辨证观,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藏象学说方面,《难经》突出肾的重要性,建立了“肾(命门)-元气-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其创立的命门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络学说方面,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条奇经的功能特点、循行路线、病变证候及其与十二正经的功能联系等,并总称之为“奇经八脉”。这一名称在现存古籍中是《难经》最先提出的。《难经》关于奇经的论述以及八会穴等理论的提出,充实了经络学说的内容。

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防治观,用于说明经脉与腧穴的五行属性和生克关系,解释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并用于针刺的补泻;以天人相应的内外统一整体观,论述疾病与季节关系、脉象的四时变化、针刺因时制宜。这些内容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影响评价


被认为是可以羽翼《灵》《素》的中医经典著作,其寸口诊法,对奇经八脉、三焦和命门的论述均为后世所继承。


《难经》流传版本


《八十一难》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曾引用了《八十一难》文字,这些文字与今本《难经》互有出入。晋代王叔和《脉经》收录了一些《难经》原文,但这些原文均不见于今本《难经》,估计另有传本。

《难经》最早见于著录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其中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难经》,这是已知的《难经》的最早注本。唐代杨玄操在吕广注本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并明确提出《难经》为秦越人所作。

北宋初期,王九思、王鼎象、王惟一曾先后校勘《难经》,其中翰林院医官王惟一校勘的《难经》是在吕注本和杨注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曾刊印颁行。

南宋时,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为基础,汇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难经》的著作,编撰《难经十家补注》。后人据此书重刻改订,编成《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集注》,为后世通行本

《难经集注》传世通行本传入日本而保存至今,国内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4)、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均据日人林衡氏辑《佚存丛书》本《难经集注》。



《难经》目录


难经·论脉

     一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五难       六难      七难     八难    

     九难      十难      十一难    十二难    十三难     十四难    十五难   十六难 

     十七难    十八难    十九难    二十难    十二一难   二十二难   

难经·论经络

     二十三难   二十四难  二十五难  二十六难  二十七难   二十八难  二十九难  

难经·论脏腑

     三十难    三十一难   三十二南   三十三难  三十四难  三十五难  三十六难  三十七难  

     三十八难  三十九难  四十难     四十一难   四十二难  四十三难  四十四  四十五难

     四十六难  四十七难  

难经·论病

     四十八难  四十九难   五十难   五十一难  五十二难  五十三难  五十四难  五十五难 

     五十六难  五十七难  五十八难  五十九难   六十难   六十一难  

难经·论穴道

     六十二难  六十三难  六十四难  六十五难  六十六难  六十七难   六十八难   

难经·论针法 

     六十九难  七十难    七十一难  七十二难   七十三难  七十四难  七十五难  七十六难  

     七十七难   七十八难  七十九难  八十难     八十一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