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6号) ... ...

2019-4-27 17:29|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4228| 评论: 0

摘要: 国科发社〔2017〕146号。为加快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特制 ...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继承创新。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理论自信,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快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坚持需求导向。面向重大健康需求,切实解决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中医个体化诊疗技术、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

3. 坚持开放协同。大力加强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融汇创新要素,汇聚全球智慧,加快中医药研究策略、方法、技术的革新,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关键科学问题的新突破。

4. 坚持主导发展。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中医药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打造好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导权,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解决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更加符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和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中医传承平台,系统整理、挖掘和传承100位知名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在若干中医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强传统知识保护,建设1500种中医药基本古籍文献数字与资源信息库,实现开放共享;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网络,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方法学体系。

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水平和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提升8-10种重大疾病和3-5种疑难病中医药疗效水平,开发一批中医治未病技术并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

提高中药资源保障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攻克一批常用大宗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质量控制的技术难题,培育一批中药材大品种,打造中药材大健康产业链;突破中药新药发现、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研发一批创新中药;研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制药装备,促进中药工业绿色智能升级。

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不少于50项药典标准和100项行业标准,完成5-10个中成药品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药品注册;建立一批中医药研究中心与联合实验室,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推动民族医药保护、继承与发展。制定一批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技术标准,建立10-15种民族医临床诊疗方案与指南;建立民族药资源数据库、民族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等平台,开发一批民族药健康相关产品,促进民族药产业技术进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发展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

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切实促进中医药研究策略的优化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学上的变革,努力在新的层面认识和理解生命,深入揭示证候、中药方剂等中医药关键问题科学内涵,以思路和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加快解决好中医药发展的科学问题。

专栏1: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

1.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整合集成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转录组等组学手段和网络药理学等前沿技术,加强中医药微生态调控研究,系统开展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机制、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等研究,建立中药方剂的网络靶标分析技术、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复杂机制解析技术、能够表征中药方剂整体效应的化学标志物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深入开展典型中医证候的生物网络分析、证候生物标志物筛选、病证关联和方证关联的生物学机制、证候个体化诊疗生物效应评价等研究。

2.中药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建立珍稀药用植物基因数据库,开发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材的辅助育种和基源鉴定,建立药用模式生物体系用于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及其调控,解析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揭示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中药药性和药效的形成机制;通过合成生物学生产重要的天然药物或中药新药原料,解决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日渐匮乏的难题,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中医药大数据技术。构建中医四诊过程数字化以及人体健康状态实时动态收集的可穿戴技术体系,建立中医大数据汇集、存储与管理利用的综合平台与相关工具,形成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库与中医药知识库,建立中医药数字信息的标准与规范,研发中医药大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中医药大数据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4.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符合中药制造特点的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基于模型技术、混合制造技术,加快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研发,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智能化工厂(或车间),推动我国中药制造技术迈向高端水平。

5.新型中医诊疗信息采集前沿技术。运用信息理论与技术、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学科方法,结合太赫兹波、电致人体发光、人体成像等现代技术,重点发展新型中医诊疗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技术和装备,构建现代化中医诊断系统和平台。

6.中医临床评价的方法学创新。建立符合中医学个体化诊疗特点和国际规范的临床科研设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循证医学文献研究、中医证据推荐与利用方法等临床研究和循证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医药科研的系列技术规范支撑体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