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丸(王节斋) 治津液为火熏蒸,凝浊郁结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缓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钱) 橘红(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芩(酒炒) 天门冬 海蛤粉(各一两)青黛(三钱) 芒硝(三钱,另研)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苓桂术甘汤(《金匮》) 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肾气丸 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阴,令吸气短。 二方俱见《喘证》。 甘遂半夏汤(《金匮》) 治饮邪留连不去,心下坚满。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汤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 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十枣汤(《金匮》) 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方见《腹痛》。 大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小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宜此温发之。 以上二方,俱见《伤寒》。 木防己汤(《金匮》) 人膈中清虚如太空,然支饮之气乘之,则满喘而痞坚,面色黧黑,脉亦沉紧。得之数十日,医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汤开三焦之结,通上下之气。 木防己(三钱) 石膏(六钱) 桂枝(二钱) 人参(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 前方有人参,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而三日复发,又与前方不应者,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输水道,芒硝峻开坚结也。又此方与小青龙汤,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钱) 桂枝(二钱) 茯苓(四钱) 人参(四钱) 芒硝(二钱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温服,微利自愈。 泽泻汤(《金匮》) 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 泽泻(五钱) 白术(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金匮》) 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 浓朴(二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不得息。方见《气喘》。 小半夏汤(《金匮》) 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己椒苈黄丸 (《金匮》)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先饮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输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治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即小半夏汤加茯苓四钱。 五苓散 (《金匮》) 治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校∶十黍为一铢,约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两) 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泽泻应一两二钱五分。猪苓、白术、茯苓各应七钱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约八九分。余用二钱)愚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气盛,必得苦燥之白术,方能制水。颠眩是土中湿气化为阴霾,上弥清窍,必得温燥之白术,方能胜湿。证有兼见,法须变通。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二钱五分) 枳实(二钱) 橘皮(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谓陈皮能减参力,此不唯陈皮,且加枳实之多,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 滑石(五钱) 半夏(三钱) 附子(二钱,炮) 共研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蜜三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