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全文【翻译】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 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 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 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 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息,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贤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街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不以三者街之,则民不知所慕,澹乎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即用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