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十三至十五章(含王弼和苏辙注解) ...

2019-8-3 19:02|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1475| 评论: 0

摘要: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 ...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
称着夷);
听之不闻(
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
称着希);
抟之不得(
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
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jie:追问,追究】,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
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皦【
jiao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
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
min:同冥冥】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
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
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
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
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
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
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
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
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全文【翻译】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的规律。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是谓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请,故复混而为一。

   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有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物构,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而广之,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其上不缴,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皦,虽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数推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其卒归于无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疾徐在我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