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全文【翻译】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请,故复混而为一。 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有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物构,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而广之,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其上不缴,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皦,虽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数推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其卒归于无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疾徐在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