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汤头歌诀〉白话解》之利湿之剂)

2020-3-5 23:47|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552| 评论: 0

摘要: 十三、利湿之剂 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附方:四苓散、猪苓汤 1.五苓散(张仲景) 行水总剂。(《伤寒论》)【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 ...
十三、利湿之剂
     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不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在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
     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此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 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 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1.五苓散(张仲景) 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词解】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两六株(15g) 猪苓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6g)
【用法】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渗湿,温 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
(3)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方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 阳化气之功。
【按语】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宫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
(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各9g)。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 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