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苍生大医已是一种大医学——象思维的泛化。 人生之象是指身心关系,所以改善世人的身心关系也是对“下医"的泛化认识,谓之治人;而社会系统之象则是指人际关系及社会集团关系,所以改善人际关系及社会集团关系也是对“下医”的泛化认识,谓之治国。 苍生大医所研究的对象已是“象”,不是“物”,故而可以泛化。于是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有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苍生大医之论:“古之善医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阳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由此可见,孙思邈身为医生,已将世俗的“下医医病”泛化成“中医医人”, 进而泛化成”上医医国”。这就是象思维中的泛化方法,也是对《黄帝内经》以来的中医所作的一种本质还原,也是在力图回归传统中医这个"事情本身”。 以“象”为药以治人 这也就是道教所谓的性命双修现象。人生也是一个自然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只有回归其“事情本身”才是修心养性的正道。这在中国儒家称之为“人之初,性本善”, 旨在回归良知。这在佛学中称之为回归“自性”,并谓“自性是佛”。 所谓象,乃是人的主体投入的产物,早已注入了人的意识,故而它并不像“物”那样木然无情,所以“象”中包含有医者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有善恶之别。它源于医者之人心有善恶之别,为此,孙思邈特地在他的《千金方》中写上了一篇千古名篇——《大医精诚》,指出医者要慈悲为怀,不能用物药这把双剑。但还要说明的是,“象”中又有两类善恶:世俗善恶与本质善恶(见下图) 象 世俗善恶 本质善恶 所谓世俗善恶,只是对”象”这个善恶的初级还原,还只是现象学还原的认识领域,即一种加引号的善恶。儒家所确定的善恶,《圣经》中倡导的善恶都只是这一类象的善恶。要强调的是,医生在病人面前表述疾病其本身也是有善恶的,不慎也会造成口孽,天下没有纯客观的疾病表达。 所谓本质善恶,又可称之为”以和为善,以极端为恶”的认识,乃是一种结构的善恶,是超越世俗善恶的,这可用如下“数”来表示(见下图) 小 大 小 恶善 善 善恶 苍生大医力求对善的生命之象的创造,当然也不悖世俗之善。中国道家文化中的善恶观念也是这种本质还原意义上的善恶观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因此,医生在病人面前表达疾病还须有较高的智慧,那应该说是更高层次的善,也就是上德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