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常提到的“易经”其实就是主指《周易》,它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 事实上还另有两种“易经”, 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来看,分别是先有《连山(易)》,再有《归藏(易)》,最后是我们熟知的《周易》,总称为“三易”。 《周易》这本书是周文王被困羑(读yǒu)里【在今中国河南省汤阴县北】的时候,根据自己研究“易经”的成果(注:这里的“易经”据传主要指《连山(易)》,也含《归藏(易)》),用七年时间著成的。 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cáng)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故《连山易》、《归藏易》本著名称是不带“易”字的,应作“《连山(易)》、《归藏(易)》”或直接写作“《连山》、《归藏》”。 《周礼•春官‧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
《连山易》 “三易”之一的《连山》(上古的神农氏氏伏羲据列山,故世系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谓“先天八卦”,又称“先天图”,由伏羲所作,是神农时代《易》也(注:也有说是夏朝应用的《易》本)。其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不一样。其首先以艮卦为首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艮为山,这也说明了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远离洪水、野兽之害,所以选择生活在高处,因此,连山易体现了远古时期人对山的崇拜。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shī)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
《归藏易》 “三易”之一的《归藏》(上古的轩辕氏黄帝据归藏墟,故世系名“归藏”),谓“中天八卦”, 又称“中天图”,是由黄帝所作(注:也有说是商朝应用的《易》本)。其以坤卦开头,坤代表收藏,表明远古的人们,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所以需要收藏;以坤卦开始同时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传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烧了。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周易》 “三易”之一的《周易》,谓“后天八卦” ,又称“后天图”,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自然是周代的《易》也。周代人文化一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以乾卦为第一卦,以未济卦为最后一卦,未济是未完结,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意思;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同时也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这正是三易的不同之处。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概念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又发生了分歧:有人提出《连山》和《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另一些人则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医家的文化等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周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启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