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周易》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医学研究,在中国古代已有漫长的历史,这就逐渐形成了一门在易学发展史上颇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即医易学。按通常的认识,在先秦时期援医入易已经初露端倪,至秦汉《黄帝内经》等著作就进一步吸取了《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天人合一思想等。而从魏晋、隋唐到两宋,虽然易学研究(特别是两宋)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易学家,但就医易学本身来说并无长足的发展。至金元时期,一些著名医家开始重视易学与医学的关系,如刘完素以易理阐发“火热论”,李东垣以易理来论说药性,朱丹溪以易理来讨论“君火相火”论,使医易学的研究成果从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代,为医易学在明代达到极盛做了一定的准备与铺垫。 有明一代,医易学之所以能够达到极盛,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医易同源之说。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曾认为“凡欲为大医”,除了熟谙《内经》等医著外,“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还只是将《周易》作为名医知识结构中的一项内容,并未放在特殊的位置之上。而至明代,不少著名医家不再停留于泛泛地讨论医易关系,而能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医易同源的观点。 孙一奎说:“《易》理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昼夜。《灵》、《素》、《难经》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昼夜。《灵》、《素》、《难经》明,则可以节宣化机,拯理民物,调燮札瘥疵疠而登太和。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期理也,难言也。非独秉之智不能悟,亦非独秉之智不能言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惟会理之精,故立论之确,即通之万世而无弊也。”[1]认为只有将医易互参,明了太极之玄理,方能够随证用药应手而瘥。 张景岳进一步将医易同源说发挥到极致。他说:“《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2]又说:“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况,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可按。”[3]即认为易学乃是医学的指南,天地万物的法则和人类的生理法则以及治疗疾病的法则,都无非是阴阳变易之理,而此基本法则都存在《周易》一书当中。因此他又说。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4]从而得出了“医易相通”、“医易同源”的结论。 毫无疑问,上述孙一奎、张景岳的医易同源观念,是对千百年以来的医易关系问题做了高度的总结,也使医易学这一易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得以正式形成。 其次,明代的医学家既有丰富的医学底蕴同时又具有十分深厚的易学修养。 如张景岳学贯医易,其友叶秉敬在《类经》序中说:“世之能注易者,不出于程朱,能注内经者,不出于秦越人、王太仆。景岳一人,却并程朱秦王四人合为一人,而直接羲黄之脉于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驾也。”指出张景岳学识渊博,兼通医易,超过或医或儒之人。张景兵医易学著作甚多,计有《医易义》、《大宝论》、《真阴论》、《太极图论》以及《阴阳体象》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医易学做了系统的论述,从而成为“医易学说”的真正确立者。其成就之卓著,影响之深远,可谓超迈前人。 又如孙一奎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以及《孙氏医案》等著作,无不贯通医易学的精神实质。史孟麟《赤水玄珠序》说:“孙君过余而论《易》,为究乾坤之元,探有无之极,若悬河泻水而莫可底止,盖从事于圣人之道者,将不得谓之通一乎。道亦惟其所适。孙君之于医,亦可谓一以贯之矣。将不得谓之医之圣者乎!”认为孙氏不仅能穷究易理而且能使之融于医理,因此誉之为“医之圣者”。 孙一奎之于易学有着独特的造诣,也因之有家学渊源,“《易》之神,得孙子之先君子传也。……道遘异教家,秘之以岐黄术始察之消息升沉,寒暑虚实,而《易》之神,而神之胸臆间多矣”。[5]而在《医旨绪余》一书中,孙一奎立有《太极图抄引》、《太极图》、《太极图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问三才所同者于人身何以见之》、《命门图说》等多篇医易学专论,颇多深刻独到的见解,因此时人赞之曰:“东宿之于《易》也,深乎!……东宿之书,以随证用药终焉,其又得太极生生之用矣!夫一中为造化,而四时为迭运,此天地人同一太极生生之《易》也。”[6]认为孙一奎对《周易》太极学说在医学中的阐发最具特色。 再如赵献可,据《鄞县志》载,其人“尤善于《易》,而精于医”,著述颇丰,有《医贯》、《邯郸遗稿》、《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朱一例》等。其中《医贯》一书是其医易学的代表作,该书不仅将《易》理贯通于医理,而且能将《易》融汇于释家、道家等学说中,赵献可自己说:“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炼之为丹,释传之为灯,儒明之为德,皆是物,一以贯之也,故命其书曰《医贯》。”[7]《医贯》中尤以《论命门》、《阴阳论》、《相火龙雷论》三篇最具代表性,集中阐发了命门之“火”的作用,所谓“所重之先天之火”,因“火”象征了《易》之生生不息。 另外,明代医家中还有不少人运用易学原理阐发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五运六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内容。 如汪机的《运气易览》就是通过借鉴邵雍的象数易学来阐发五运六气学说之纲领,如其认为运用运气学说不应只限于一年一时,而应考虑百千年间运气的作用和规律,并以邵雍的元运会世说作为理论依据。 再如王肯堂在临诊中十分重视气运对病症的影响,选药组方也很注重时令、气运,显示出他对易理的领悟。 还有象张志聪以易学太极理论解释人体胚胎发育。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一些著名哲学家象王廷相、何瑭、方以智等人,既精通医道,又对易学有着深湛的研究,也从另一侧面显示了明代易学与医学的高度结合。但由于他们的主要兴趣在易理本身,本文不拟对其做专门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