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二之二)

2020-3-20 10:55|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899| 评论: 0

摘要: 【律五条】凡风国中经络,不行外散,反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之过也。附:风痱(法一条)岐伯谓中风大法有四;附:风痹(法七条)中风四证,其一曰风痹,以诸痹类风状,故名之也。【律一条】凡治痹症,不明其理,以 ...

【律五条】

凡风国中经络,不行外散,反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之过也。治中风一如治伤寒,不但邪在三阳引入三阴为犯大禁,即邪在太阳引入阳明、少阳,亦为犯禁也。故风国中络,即不可引之入经,中经即不可引之入府,中府即不可引之入藏。引邪深入,酿患无穷,乃至多死少生,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自汗证,反利其小便者,此医之过也。 毋论风中浅深,但见自汗,则津液外出,小便自少。若更利之,使津液下竭,则荣卫之气转衰,无以制风火之势,必增其烦热,而真阴日亡也。况阳明经利其小便,尤为犯禁。少阴经利其小便,必失溲而杀人,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病,不明经络府藏,徒执方书,妄用下法者,必至伤人,医之罪也。 风中经络,只宜宣之使散,误下则风邪乘虚入府入藏,酿患无穷。若夫中藏之候,多有平素积虚,藏真不守者,下之立亡,不可不慎。惟在胃府一证,内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其烦热,非大下也。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法,机要以中藏者宜下为言,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藏有缓急二候,中府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藏者,此属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壅,必反增风势,何以下为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后世以中府之便秘,指为中藏,见其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机要之法为可用。设遇真中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

凡治中风四肢不举证,不辨虚实,妄行补泻者,医之过也。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若不辨而实者补之,虚者泻之,宁不伤人乎?

凡治外中于风,不辨内挟何邪,误执一家方书,冀图弋获,其失必多,医之过也。风邪从外入者,必驱之使从外出。

然挟虚者,非补虚则风不出。挟火者,非清热则风不出。挟气者,非开郁则风不出。挟湿者,非导湿则风不出。挟痰者,非豁痰则风不出。河间东垣丹溪,各举一端,以互明其治。后学不知变通,但宗一家为主治,倘一病兼此五者,成方果安在?况不治其所有,反治其所无,宁不伤人乎?

附:风痱(法一条)

岐伯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祖其说而无其治,《金匮》有古今录验三方,可类推之。

《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再则曰千金三黄汤,三则曰近效白术附子汤。前一方,治荣卫素虚而风入者。中一方,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后一方,治风已入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人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白术附子汤。

附:风懿

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