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十大派之)简介

2018-8-14 09:40| 发布者: 中医世家| 查看: 2648| 评论: 0

摘要: 中医流派分为伤寒派、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温补派、温病派、火神派、汇通派、外治派十大派别,另学院派不算只算一种存在。
中医十大流派之简介


      1)伤寒派。伤寒派因张仲景(字机)的《伤寒论》而诞生,其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之法。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2)寒凉派。该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所主。金元四大家之首,研究五运六气,他曾提出“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的论断。承认运气主四时的正常规律,又认识到运气有常有变,指出研究运气学说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并创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纲领。为“寒凉派”的创始人。
       他发挥《内经》理论,运用《内经》运气亢害承制之理论分析病理变化的本质和现象。他认为研究五运六气是为了解决医疗上的实际问题,反对机械地搬用运气学说,把某气主年必然发生某病等说法固定起来。
       提倡火热论,他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为病,阐述了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瘘喘呕,皆属于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条,都间接地属于火热的范围。
       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腧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自“河间”始“金元四子”陆续强势登上中医发展史舞台。后世高手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

      3)攻邪派。该流派由张从正(字子和)所创立。著《儒门事亲》等。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即三法六门学说,尤下法最为独到,故后称攻下派。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4)补土派。该派由李杲(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脾胃派。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5)滋阴派。该派由朱震亨(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明代王肯堂在《明医杂著》中就曾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之大全矣。

      6)温补派。指由张介宾(张景岳)等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金匮要略》方“八味丸”即肾气丸补火和六味丸补水,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